阅读鲁迅作品以及知晓他人生轨迹的人会发现,鲁迅的一生非常孤独。他与同时期很多人产生过冲突,也导致了能够与他交流的人并不多。

这也冲突既给他带来了伤害,也有着爽快之处,之所以爽快,是因为他能够将对方置于尴尬处境,与对方的争论能够带走自己的孤独。

最能够释放孤独情绪的事情就是阅读国外的作品,与国外作者进行内心对话,通过阅读改善思想,这也体现了他曾说过的

“用窃来的火种,煮自己的肉。”

一、通过阅读日译俄国文学,鲁迅不断审视内心与灵魂

鲁迅与世界的对话,主要依靠阅读日文和日本翻译来的俄国作品。

他每年都会通过邮购、日本书店或者朋友的寄送来获得大量的日文著作,著作不仅是文学,科学、社会学与哲学也多有涉及。

鲁迅通过阅读这些著作了解当时的俄国与世界,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日本起到了关键的媒介作用。他的部分思想就是在阅读与翻译的过程中产生,概念与意象的使用,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为相似。

日译俄国作品是鲁迅了解俄国的重要途径,他自己也在文章中多次提出日译作品的作用,著作的部分观点也被鲁迅吸取,喜爱的部分更是被他翻译成中文,在现在的文学中也有重要影响。

斯拉夫文明的悲戚,在鲁迅的思想中认为是中国文学中急需吸取的。他从日译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没有自我否定的观念,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就充分借鉴了这种观念。

中国的学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学后,多只会沉浸在这些思想中,通过它们来指点江山。

而鲁迅则是阅读作品了解俄国文学精神,通过不断的质疑、自审,从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进步的方式。

通过日译作品来阅读俄国著作,俄国的思想不免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本土化转变,鲁迅发现俄国思想深深刻入了日本作品之中。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包含了契科夫的智慧,武者小路施笃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托尔斯泰对于心灵问题的探讨。

俄国文学没有停留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思想中,在不断发展下衍生出苏联文学。日本学者闻到了陌生而有趣的气息,鲁迅更是在这些苏联作品中审视自己的灵魂。

鲁迅收藏的日文作品多是上世纪20年代末收藏获得,但在收集这些日译俄国作品时,也正是日本侵略的时候。

他在作品中多次谈到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痛恨,在他看来日本分为法西斯日本与温和的日本,而温和派也与中国一样深受其害。

他对青睐俄国文学的日本人颇有好感,也许在鲁迅看来,他们有着同样的思想。

二、通过阅读与审视自身,鲁迅试图从俄国文学寻找解决民族困境的方法

在日本学界,俄国思想广为传播,其中白桦派起着重要作用,也被鲁迅关注。流派作品都被鲁迅收藏或翻译为中文,他感受到了这些作品中有着自我批判与凝视的气息,而这对中国文人来说继续吸取与借鉴。

日本学者对于俄国作家的观点也不是都被鲁迅认同,他对俄国文学有着自己的认识,有的受到了日本影响,有的则完全不同。

鲁迅在了解俄国文学时,出发点与日本人有很大不同,是在日本视角之上理解文学的,不仅与日本学者思想相反,而且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片上伸阅读俄国文学后表现出的感动引起了鲁迅的注意,

“俄国的生活历程,是不得不以破坏自己,否定自己为出发点,到了否等自己之后,俄国才活出自己的路。”

鲁迅从中感受到了日本学界对俄国文学思想的钟情,发现俄国的精神走在欧洲前列,试图挽救欧洲的堕落。俄国文学充满失败感,但这种精神也引起了社会的改变。

俄国文学的发达是因为知识阶级存在的原因,鲁迅在广东也曾写过俄国知识分子的选择的文章。在他看来真的知识分子是存在利害的,他批评中国文坛的肤浅,就使用过这种观点。

俄国文学作品对鲁迅不仅起到了范本的作用,还有重要的参照所用,对照这些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欧美的文学与我们存在历史的差异,而俄国却与我们相关。

鲁迅对俄国文学的关注,是基于民族精神食粮的选择。

三、鲁迅的思想诞生于和世界的对话与个人沉思之中,其中充满无限可能性

日本翻译界对俄国文学的热情极大的感染了鲁迅,同时他对俄国文学思潮的观点也受到了日译本的启发。

鲁迅阅读新生苏联作品,从理论著作中寻找感染中国文坛思想的线索,这些陌生的语言给他带来了兴奋与困惑。

“现在的作家受到自然主义的洗礼,有着虚无底的心境。”

鲁迅在翻译青野季吉的作品中注意到日本学者对国内文坛的不满是庸俗与虚无,这种自我否定的观念对中国文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文坛在信达雅的翻译国外作品时,还会思考一些问题,而中国文坛则明显没有耐心,对外来思想的理解也只是存在于表面,虽然运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但精神还处在旧道路上。

日本文学对俄国的描述,由于语言不同,还是存在着差异。鲁迅在日译本中找到满意的就进行翻译。

鲁迅曾想写关于托尔斯泰的传记文本,但许多国外书店都没有,只好从日本的作品中进行翻译,《马克思主义者之所见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与故乡记》就曾被他借鉴。

对日译本的关注,和鲁迅晚年的文学活动息息相关,他认为国外思想丰富多彩,但存有价值的只有俄国文学。

这种观念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自我审视,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他无法进入多元的文化世界,不能对俄国文化的相异存在进行对比。

鲁迅晚年对俄国理论文章的翻译热情超过一般作家,对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文章进行转译,体现了他的热爱。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就是鲁迅以尾濑敬止、金田常三郎、藏原惟人的译本为基础转译的。

鲁迅阅读日本学者的文章感受到了其研究的深度,他们一边翻译作品,一边探寻文学在世界中的发展,这种态度值得中国学者学习。

从鲁迅的翻译与收藏作品中,藏原惟人对他的文学观念有着一定影响,启示他对俄国文学的理解,鲁迅更是从他的文章中感受主旨。

藏原惟人对俄国文学的历史描述看到俄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在托尔斯泰时期,文学是个人与世界的对话,个人精神问题只能通过自我解决。到法捷耶夫时期,个体精神问题需要在世界中得到解决。

鲁迅从中看到这一轨迹,对他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面对苏联文学,鲁迅仍然对其保持兴趣,法捷耶夫给他的启示是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自己的有限性。他从不同观点的作品中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尖锐的批评文字更是增加了自己批判的勇气。

与世界对话的过程,是他自我怀疑的过程,也是构建批判思维的过程。鲁迅不是为了解决信仰与之对话,而是如何向日本学界吸取俄国文化形成自己的批评观念。

他从俄国文学中看到了革命的话题,也意识到自我突破的重要性,他没有停留在普列汉诺夫的观念中,也没有在列宁主义中停下脚步。

他对俄国文学的选择更多是自我审视的需要,是自我的拷问,借此对中国道路进行探讨。只有在对话中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欠缺,是自我与他人的联系更深切,否则鲁迅晚年无法摆脱更大的孤独。

鲁迅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他没有将自己美化而贬低他人,而是带着自我怀疑的态度与陌生的存在对话。

他始终是一个怀疑论者,在喜欢托洛茨基后又远离托尔斯泰,欣赏列宁思想又不是列宁主义者。

他不是独断论者,他一直在寻找,直视世界的同时与其对话,他的智慧诞生在交流和静思之中。

鲁迅的观念具有无限可能性,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非结论,充满自由的思想,值得我们重新释义。阅读鲁迅的作品,本身就是对话与自我审视的过程。

参考文献

《鲁迅全集》

《鲁迅译文全集》

《日本随笔精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