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在位五十年,將西岐周國從一個弱小的諸侯國發展成爲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超級大諸侯,而且由於他求賢若渴,所以麾下擁有大量頂級人才,可以說,只要周文王有一統天下的想法,那周王朝的建立者就輪不到周武王姬發了。但周文王爲了減少傷亡,爲了更順利的奪取天下,故而將機會留給了他的兒子。

在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使得周國更加強大;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周武王還是沒有輕易伐商,反而是讓姜子牙全權代理伐商事宜;姜子牙在幾經試探之後,得知商王朝的確是人心盡失之後,才最終決定舉起反商大旗。結果也是同預料的那般,輕鬆就滅掉了商王朝,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也因此,周文王姬昌在歷史上的評價極高,尤其是後世的儒家,爲了把道德與政治聯繫起來,把文王當成一個“內聖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 使得周文王的影響就越來越大了。比如聖人孔子就特別推崇文王,他做夢都想恢復“鬱郁乎文哉”的周禮。而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崇拜者之一。

曹操作爲三國時期的頭號梟雄,趁漢末大亂之際起兵,並聽取麾下謀士毛玠的建議,去迎接落難的漢朝天子劉協,之後不管是“挾天子而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實際作用和效果都一樣。之後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天下三分佔其二。

其實曹操並不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奈何先是在“赤壁之戰”中敗北,後來在奪取漢中後沒有乘勢南下攻佔巴蜀;總之,曹操就是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曹操晚年時,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爲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羣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羣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什麼意思呢?這就不得不說曹操很聰明,因爲當初迎天子的是他,如果此時他再廢天子,名聲不好,即便暫時沒人敢說他,但保不準百年之後,就會被人口誅筆伐。

可惜,曹操終究還是沒能成爲周文王,雖然他的文學修養極高,而且也的確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盤,治理的也很不錯;但曹操留給後世的印象,就是“奸臣”,就是“篡國賊子”;而且曹操的兒子曹丕雖然後來稱帝了,但並沒有完成曹操大一統的遺志,不說曹操,就算曹操的後世子孫,都沒能做到,反而是司馬懿的後世子孫做到了。

但雖然曹操沒能成爲周文王,但有一個人卻是學到了周文王的精髓,這人就是劉備。劉備一生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爲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甚至陶謙、劉表等人都打算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而且劉備求賢若渴之心絲毫不弱於周文王,從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就可見一斑。

但劉備終究是得勢太晚了,或者說,如果當初劉備佔據徐州的時候,就有諸葛亮這般的大才輔佐,或許天下就不一樣了;但劉備得到諸葛亮時,雖然諸葛亮給他規劃了奪取天下的步驟,可惜天不遂人願,被關羽給破壞了。但不管怎麼樣,劉備在後世的名聲,都遠不是曹操能比的,後世對劉備的評價基本都是“仁主”、“賢主”之類的,算是不錯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