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同行问我强迫症要怎么破?因为,最令他们感到头疼的就是治疗强迫症患者病情反复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好方法就是“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即思维阻断法与暴露反应预防。但是在采取这种方法时要逐步进行,引导患者多次进行暴露训练,从而为不期而来的强迫性观念与行为做好心理准备。

就如同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乔舒亚·M.纳多博士和埃里克·A.斯托奇博士曾说:“强迫症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其治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属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它让个体逐渐地、系统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丢弃原有的强迫性行为仪式,差不多有85%的人受益于这种技术。”

01. 思维阻断法与暴露反应预防

思维阻断法是指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性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施加外部控制的方式阻断患者此时的强迫性思维,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指将患者的焦虑、压力暴露在外,通过暴露训练,鼓励患者逐步面对会引起强迫性思维的情境,阻断患者的强迫性行为。

也就是说,要治疗强迫症,就不能让患者将自己的焦虑、恐惧寄托于强迫性行为仪式,而应该帮助患者面对自己的焦虑事件,一点点地解决令患者感到焦虑的事件。例如在关门之后不再检查门是否关好,在洗手时只允许洗一次,在进门时不能准备好先迈哪只脚等。

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主要包括理性思维、自我对话、反应阻断、正念练习、专注、正强化等内容。在采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多管齐下,帮助患者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02. 成功案例

患者小洛每天早上在上班前锁上门后,都会反复检查是否锁好,即使他已经走到了停车场,坐到了车里,他也会再次返回,确认门是否锁好。他也觉得这种做法是多余的,但是他总会这样想:如果我不去检查,门没有关好,小偷就很可能会进去偷东西,如此看来,多检查一遍也没什么。于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小洛就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的行为。

这些重复性的行为之所以一点点地缓解了小洛的焦虑,是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折腾,小洛的精力开始逐渐下降,他已经累到无暇顾及身体的疲惫与心理的焦虑了。但小洛一直深信“正是我这样多次检查确认,小偷才没有进来”。

对于小洛的这种状况,我首先帮助小洛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他重复检查门锁与是否发生盗窃这两件事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没有一点关系。

在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小洛的锁门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每天锁门25次,后来基本保持在每天锁门16次,在这种趋势下,小洛的强迫性行为逐渐变少,慢慢减少到每天锁门6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洛也进行了多次的自我对话,如“锁门是无法阻止一个有手段的小偷的”“小偷来不来与我检查不检查没有关系”“门已经锁好了,我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等。

接下来,小洛开始步入反应阻断阶段,即在锁好门之后快速地下楼,跑到车上,开车,并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把门锁好了!”在焦虑思维还没有袭击时,小洛就已经驾车出发了,从而阻止了即将实施的强迫性行为。

在这样的治疗下,小洛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强迫症,他再也不重复锁门了。虽然每天上班时他都急匆匆地跑到停车场,给人留下慌里慌张的印象,但是对小洛来说,这种行为更像是挑战成功后的一种庆贺仪式。

小洛循序渐进地克服强迫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强迫症是十分顽固的,想要一次性彻底攻克强迫症是十分不现实的,因此,从小事做起,慢慢地中止强迫性行为或强迫性冲动,才能逐渐战胜强迫症,让自己的身心都获得自由,不再受强迫性思维与强迫性行为的约束。

写在最后:

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治疗时,暴露练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虽然这些暴露练习可以被设计、被安排,但是相比于患者做好充分准备再开始,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进入某些情境,显然更符合现实。

例如,患者担心被细菌感染,那么患者在摸门把手、触碰栏杆、与他人握手时都会感到焦虑,这些随时开始的经历会让患者在体验焦虑之余更好地进行暴露练习,也更适合于帮助患者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测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