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晚年迷信神仙和长生不老药,为了见到神仙和求得仙药,秦始皇重用方士,对他们无比信任。

齐人徐市说海上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只要皇帝出钱派他去,求得仙药不难。秦始皇非常高兴,让出海求仙药。结果徐市数年间一无所获,辩称海中有大鲛鱼阻挡过不去,最后无果而终。

一、秦始皇梦想长生,屡屡被方士欺骗

但秦始皇的梦想怎么会因为这小挫折而止步,他仍旧痴迷不老仙药。他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派韩终等人去求仙人不死之药。卢生等人在海上漂泊,大海茫茫哪里是个头,为了向始皇帝交差,就假造了一张谶讳图进献。告诉秦始皇这谶书是预测未来的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一看,胡人不就是匈奴吗,本来匈奴就是秦朝最大的威胁,于是打发蒙恬去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在秦始皇眼里,卢生虽然未见到神仙和仙药,毕竟还是有功的。

找不到神仙,卢生编造借口说,之所以寻神仙不着,求神药无术,是因为类物有相害的原因,因此人主必须微行以避恶鬼,真人才得出现,人主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人臣知道,然后不死之药才有可能得到。就这神神叨叨的鬼话,秦始皇也信了,此时他已经入魔了。

秦始皇说:“我羡慕真人,从此自称‘真人’,不称‘联’。并下令咸阳附近的二百里内建大量宫观,建两边有墙遮挡的复道连通各处,在每所行宫里都有帷帐、钟鼓、美人和办公用具。秦始皇搞这么大排场要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迷惑外人,让别人不知道他的行踪,有敢泄露他行踪的人杀无赦。

一次秦始皇行幸梁山宫,在山上看到丞相李斯出行车马仪仗排场很大,随口说道:“丞相排场不小啊!。随行的宦官有人将这话传给了李斯。李斯赶紧裁减了出行的仪仗,秦始皇知道后,怀疑是身边的人泄漏了他的话。但没有人承认,好吧,没人承认是吧!秦始皇就下令逮捕所有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这狠招一出,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半个字了。

二、神仙和不老神药不可得,逼得方士亡命天涯

卢生在秦始皇身边,撒的慌最后自己也圆不下去了。找不到仙药无法交差,怕受到责罚,于是怨恨秦始皇的专制、刚愎,于是逃亡而去,跑到哪里了不知道,应该是没被抓住。

卢生跑了,秦始皇震怒,我待他不薄,他还诽谤我。查一查在咸阳的人,有没有他的同党。这一查不要紧,一下坑杀了460多个人。对于此事,《史记·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闻之。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注: 就是焚书令)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 徐市等费以巨万,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以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这段话充满了秦始皇的愤懑情绪,大概意思是:“这几个方士太不像话,韩众跑了,花了那么多钱也没得到仙药,他们非法谋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那个卢生我给他待遇那么高,居然诽谤我,让我成为无德行的人。先前我烧了天下那些没用的书,召集博学之士来咸阳,就是让他们帮助我实现天下太平,如今他们却在这里妖言惑众,扰乱人心。我派御史去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就将他们坑杀,以警后人。

《史记·始皇本纪》里提到的“犯禁者”是什么人呢?“犯禁者”指的是触犯秦始皇的“焚书令”的人。《本纪》所载,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 年) ,在李斯的提议下,秦始皇发布了“焚书令”。而到了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就发生了“坑儒”事件。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坑”得到底是什么人?

很多人认为卢生诽谤秦始皇逃跑,秦始皇一怒之下杀的这460多个人都是方士,即那些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我认为这与文献记载是不符合的,以下几点表明,秦始皇坑杀的就是儒生,而不是方士。

1、从《史记·始皇本纪》来看,这些被坑杀的诸生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也就是儒生,这从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进谏可以看出端倪。

《史记·始皇本纪》中,扶苏针对始皇帝坑儒一事谏言: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从“诸生皆诵法孔子”可看出扶苏说的诸生,并不是指那些求仙寻药的方士,而是儒家子弟,是被召到咸阳的众多“文学方术士”。

2、汉朝之前,“方术士”并不是专指方士,《原儒》中说: “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守道之名”,“令独以传经为儒”。古,指汉代以前。今,即汉代及以后。汉朝之前“儒”是泛称,是“达名”或“类名”,儒生即“术士”。汉代以后,“儒”才成了专有名称,指的是汉代那些儒家经学的经师。结合史记中扶苏的谏言和《原儒》对于儒的解释,说明“文学方术士”指的就是儒生。

3、秦始皇虽然痛恨逃跑的几个方士,但对于方士寻仙求药的那些鬼话仍然深信不疑,至死方休。法和术,对于秦始皇来说是一体的,是他信仰的根本,他断然不会大量杀方士来毁灭自己的梦想。

4、再来看,秦始皇为何要对儒生下重手,其实也是因为儒生不遵守“焚书令”,导致秦始皇迁怒于儒生。

“焚书令”中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这样严厉的禁律。意思就是说有敢私下里谈论《诗经》、《尚书》的人,就将被押解于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其暴尸街头,以古非今的人诛其九族。

而《诗经》、《尚书》都是儒家的著作。“焚书令”颁布后,自然引起天下诸生的不满,很多人不愿丢弃自己的思想信念,对秦始皇这一命令不满的人不在少数。诸生仍然沿袭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以其道易天下”,延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以及“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的自由评论。就是说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他们认为这是正当的和应有的权利。

但秦始皇可不这样认为,认为这是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与他“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思想相悖,是对皇帝和法家权威的挑战。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法家独大,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在秦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秦始皇一开始并不排斥儒家,甚至给长子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但后来发现儒家思想对于法家的垄断地位构成了挑战,一些儒生甚至讥讽秦始皇的国策,对于法家和秦始皇的地位构成了威胁。

对儒生不遵守“焚书令”和批评时政的怨恨,使得秦始皇采取了坑杀儒生这一极端措施,妄图“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达到法家治天下的思想统一,天下自然安定的目的。

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看到儒生被坑杀后,当然要向父亲谏言,而这也惹怒了秦始皇,将扶苏贬走与蒙恬一起守长城。

虽然父子政见不合,秦始皇还是深爱着扶苏,希望他将来能继位。而且蒙恬的忠诚,秦始皇是信任的,他手握重兵,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帮助扶苏。万一自己有什么不测,也可以顺利继位。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秦始皇的想象,赵高一纸伪造遗诏,就将秦始皇的设想击得粉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措施,希望秦帝国能万世传承,江山永固,但现实如同他求仙问药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告诉我们,只读小说、听评书,根本无法学到真正的历史。我们应该多读正史,而《史记》,是最好的选择。秦始皇“焚书坑儒”,围绕坑杀的是儒生还是方士,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而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找到历史真相的一些端倪。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秦始皇只有100多年,能较为真实的记录秦朝的历史。《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样的一部绝世奇书,无论喜爱国学历史的大人和孩子,都是绝对不可错过的。

作为史学家,司马迁可谓出类拔萃,他苦心孤诣13年,最终编写出《史记》这样,史实与说理兼备的大作。毕竟在所有史书中,《史记》能够被称之为是二十四史之首,说明其本身就有着过人之处!

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梁启超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史记》还被教育部列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读书目! 让孩子多读史记,那你的孩子眼界一定差不了!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精装四册版《史记》,文白对照,有了译文不再为阅读文言文吃力而烦恼。

这套书是原著正版,纸张精良 足本足回,图书装帧精致;锁线胶装,书籍任意折合。赠送精美手提袋,如果馈赠朋友高档有面子。只需129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4册精美的图书,无论是自己看还是送孩子,送朋友,都特别合适,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

参考资料:

《史记》司马迁

《也谈秦始皇“阬儒”》袁永椿

《还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刘亚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