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敗使劉邦的頭腦清醒了許多,在現實面前他不得不重新估量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不得不接受依然是楚強漢弱的事實,二三十萬士卒的生命和諸侯的叛離終於換來一個明確的意識:要擊敗項羽還需要進行一場艱苦的持久戰。然而他並沒有因失敗而氣餒,從此萎靡不振,他依然對戰勝項羽充滿信心,於是開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並考慮怎樣重振軍威、東山再起。

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一收買和籠絡,他想割地予諸侯,讓他們爲他效命沙場。逃到下邑(碭山)之後,他把這種想法告訴張良,問他誰能爲他賣命和他一起共擊項羽。張良也在考慮同樣的問題,於是不假思索地將戰勝項羽的策略告訴劉邦,向他推薦三個人,他說:“九江王黥布(即英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擋一面。即捐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劉邦遂採納張良的計謀,派人說降英布聯絡彭越,並重用韓信。謁者(掌管傳達的官員)隨何毛遂自薦,請命前往準南遊說英布,劉邦對他下達任務說:“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他依然堅信,只要拖住項羽幾個月他就能緩過勁來重整旗鼓,就必定能奪取天下。

英布,安徽六安人,因犯秦法受黥刑(在臉或額上刺字徐墨的刑法,亦稱墨刑,故亦稱黥布),被送往驪山服刑,爲秦始皇修墓。當時服役的囚徒有數十萬人,英布“皆與其徒長豪傑交通(結交)”,後來率衆逃亡。陳勝起兵,他率數千人響應,舉兵反秦,後投在項梁麾下,項梁立楚懷王之後,他被封爲當陽君。

英布英勇善戰,“數以少敗衆”,故一直充當項羽的急先鋒:項羽殺宋義後北向救趙,派他“先涉河擊秦軍,數有利”,項羽領兵隨後,遂破秦救趙,降秦將章邯;項羽坑降卒也是派他執行此項任務,“使布等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餘萬人”;至函谷關,又命英布等“先從間道破關下軍,遂得入”,隨後以英布爲先鋒進軍咸陽。英布戰功卓著,因此項羽封他爲九江王。

項羽把義帝流放到長沙,又暗中派英布追殺。然而英布雖一向受到項羽的器重,但封王之後安於現狀,明哲保身,因此項羽擊齊以及劉邦兵襲彭城時曾兩次向英布徵兵,他都“稱病不往”,前只派遣將領率數千人赴徵,後則無一兵一卒馳援,故項羽心生怨恨,早就想消滅他,只是當時北有齊、趙爲患,西有劉邦之憂,他所能利用的就英布一人,故暫時隱忍未發。他們之間的矛盾被張良抓住,於是建議劉邦收買英布。隨何不辱使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反了英布。

英布反楚拖住了項羽的兵力,這幾個月時間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收散卒於諸侯,補充兵力重振軍威,在滎陽取得重大勝利:“(漢)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間”(京邑和索城皆在滎陽附近)。

韓信拜將之後始終忠於劉邦,爲劉邦東征西殺。劉邦採納張良重用韓信之謀,“乃以信爲左丞相,擊魏”,命他攻打反漢降楚的魏王豹,“大破之,虜豹”,遂定河東。韓信欲報知遇之恩,同時也爲了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在勝利的鼓舞下,向劉邦請命乘勝攻打燕、趙、齊。

劉邦同意他的請求,給他增加三萬兵力,命他與張耳“下井陘(今河北石家莊西)擊趙”。韓信設疑兵奇襲趙王和成安君陳餘的二十萬大軍,“破虜趙軍,斬成安君紙水上,擒趙王歇”,大獲全勝。接着韓信採納李左車之謀,“發一 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遣使持書前往燕國,勸其降順。燕爲韓信的軍威所懾,接書之後果然“從風而靡”,韓信遂不費一-兵-卒佔領燕國。劉邦封張耳爲趙王,拜韓信爲相國,令他發兵東擊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