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美麗新世界》作爲一部劇拍的還可以,因爲很喜歡這本書所以期待這劇挺久。簡單分享一下:

1、本劇改編的阿道斯·赫胥黎的著名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借用了其世界觀的大框架及部分人物形象設定。因書是文學作品,注重人物心理描寫和世界觀構造,而影視劇注重戲劇化的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能完完全全照搬書籍的,因此劇進行了魔幻般的改編。原著黨可能看着會有點不適應,單說劇集其實還挺不錯的。

2、因爲是科幻小說改編,所以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作者、編劇、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對未來600年生活的一種悲劇式的構想。劇看的時候要抱着類似看《使女的故事》的心態來觀影,不要貼合實際。而原著是赫胥黎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諷刺,是更有深度和思考性,喜歡原著中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瞭解一下,很有意思。

3、基本世界觀按原著原話是“在人類的靈魂和肉體上進行的革命”,取消胎生人工生殖,其種姓等級制可看成印度國plus加厚版。基本理念就是最大程度滿足人的慾望,包括物質生活的慾望和玩耍的慾望,據此產生了大型羣體性運動和快樂興奮劑—「唆麻」。感到孤獨迷茫了來一發,事後再一粒唆麻,再多的苦惱都煙消雲散,所有騷亂問題迎刃而解。

4、伯納·馬克思人物形象類似原著:瘦弱(原著中矮小)、卑劣自私、虛榮心作祟、沒骨氣,像個孩子一樣幼稚。性格來源於胚胎誤多放了酒精導致,有獨立意志,但是卻來自於自卑和被排擠,所以當馬克思被排擠時他有獨立思考的意志,當他帶回約翰被許多人矚目歡迎時,又融入新世界中沒了自我。

5、列寧娜人物形象美化了,劇中是一位覺醒的獨立堅韌女性,對其覺醒的描寫增多了,原著中仍是一個見人就想嘿嘿嘿的人,見到約翰後獨立意志才產生了一點。

6、約翰在劇中被美化了許多,野蠻區也被淡化了,約翰從開始來到新世界的驚恐,到後面的適應,再到成爲導火線的關鍵人物,有點體現了 “衆人皆醉我獨醒” 英雄主義的色彩。原著中作者直接叫他野蠻人,真的很野蠻,像個痞子流氓一樣。野蠻區也更加殘酷和血腥。

7、三人關係被改成了三角戀,稍微有點狗血,感情線是必須的,但加的有點尷尬和奇怪,但是很符合人物性格,挺好。原著中約翰拒絕和任何人嘿嘿,列寧娜第一次想和他嘿嘿,約翰嚇的開口直罵列寧娜蕩婦。列寧娜第二次想和他嘿嘿,又間接導致約翰在懺悔中上吊。而劇中伯納和列寧娜的感情倒是有點書的影子。

8、劇中約翰的風韻猶存的多情母親「琳達」死於槍傷,原著中「醜陋肥胖臃腫的琳達」死於唆麻中毒,她的死其實是挺重要而戲劇化的一個情節,作者花了一章去描寫。

9、郝姆霍爾茲劇中是情緒策劃師,除了性別相反,與原著中的刻畫很相似,都是一開始就有獨立意識,成功而且高處不勝寒,是伯納的最好朋友,且都受到了約翰情感上的啓發。

10、總統慕德換了位女演員來演繹,但書裏有個很重要的情節,是約翰和總統的價值觀的對峙,總統從哲學方面爲約翰解釋了新世界的運行規律,也爲讀者說明了新世界混沌的來源,而劇中卻並未有這一情節。

11、編劇將主題情節更加戲劇化的處理了,給三位主角各自一個新的結局和開始,拋棄了原著悲劇式的結尾,從而開啓和原著無關的重建新世界的篇章。

12、劇真的淡化了許多,無論是兩個世界還是人物,原著中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但是對於大型羣體性運動的描繪,劇更勝一籌,顯得更加魔幻和朋克,很符合胃口。

最後總結就是劇前半部分其實挺貼合原著,到後面的瑪麗蘇三角戀,以及造反情節和因陀羅有關的東西有點猝不及防。總的來說挺不錯的,借用了一個名著的框架講了一個美麗而有毒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能把書中的 “新世界” 用特效搬上了熒幕,滿足了觀衆對 “新世界” 的想象,很好,展現了科幻劇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