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是肺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若是治疗不当,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乃至健康,所以治病求本乃是防治的关键。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医防治咳喘的几种常见手段,帮助咳喘患者尽早摆脱咳喘。

一、学习中医诊治外感咳喘

外感咳喘其症状较轻,治疗相对而言会较为容易些,掌握好诊治方法,有助于在短期内看到治疗的效果。

1.外感咳喘——表寒里热

表寒里热类咳喘多表现为胸腔胀痛、喘息气粗、咳痰黏稠等症状,时而还会伴有身体发热、烦闷等表现,遇到此类证候时需宣肺泄热,常用中医方剂麻杏石甘汤来缓解和治疗不适。

麻杏石甘汤是一种中医方剂,这方汤剂包括了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煎煮后饮用,可起到清泻肺热和清肺平喘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咳逆气急、口渴等,临床上常用来缓解和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哮喘等症。

2.外感咳喘——风寒袭肺

风寒袭肺证候类的咳喘,会出现气急、咽痒、咳喘声重及痰稀且白等症状表现,有的时候还会伴有头痛、流鼻涕等症状,此时就需宣肺止咳平喘和疏风散寒。通常会用的中医方剂有麻黄汤和桂枝汤。

麻黄汤同为中医方剂,是由麻黄、桂枝、甘草和杏仁组成的,用水煎服,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要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无汗而喘、头疼发热等症。桂枝汤由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和大枣组成,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和调和中气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鼻鸣干呕等症。桂龙咳喘宁胶囊主要成分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等,可止咳化痰、降气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

3.外感咳喘——风燥犯肺

当出现风燥伤肺,患者会出现干咳、气喘、咽喉干痛、口干、无痰或少痰且黏等症状,在发病起初会伴有鼻塞、头疼等表现,出现这种证候时需疏风清肺和润燥宣肺,常用的中医方剂为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的组成是较为多样的,不但有桑叶、石膏、胡麻仁、枇杷叶,还有人参、杏仁、麦门冬、甘草和真阿胶,煎服后饮用,能够养阴益气、清燥润肺,适用于缓解和治疗干咳无痰、咽喉干燥、气逆而喘和心烦口渴等。

4.外感咳喘——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引发咳喘,患者会出现气粗、咽干咽痛、痰液黏稠及咳喘反复发作且愈发严重等表现,需宣肺化痰、疏风清热,常用的中医方剂有桑菊饮。

桑菊饮由桑叶、菊花、杏仁、薄荷、甘草、桔梗(苦)、连翘及苇根煎煮而成,饮用后可起到疏风清热和宣肺止咳的作用,可用于咳嗽、支气管炎、急性结膜炎等风热犯肺病症的缓解与治疗。

二、掌握中医诊治内伤咳喘

内伤咳嗽多呈现为反复发作的状态,治疗起来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治疗效果,相对会比较麻烦。

1.内伤咳喘——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会出现咽干、咳喘频发、痰液难咳出等感觉,而且症状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加重或减缓,此时就需顺气降火、清肺平肝,可用的中医方剂有泻白散。

泻白散含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和粳米,将药材捣散有加粳米煎服,可起到清泻肺热、清脏腑热和止咳平喘的作用,主要用来治疗气喘咳嗽等肺热咳喘。

2.内伤咳喘——痰热郁肺

痰热郁肺会导致咳喘患者出现咳喘气涌、胸部胀痛、咽喉干燥、痰黏且黄等症状,需清热化痰肃肺,常用到的中医方剂有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汤是由黄芩、山栀子、桑白皮、知母、贝母、瓜蒌仁、麦门冬、茯苓、橘红、桔梗和甘草煎煮而成,可清肺化痰,适用于治疗咳嗽、痰黏且黄、咽喉干痛等症状。

3.内伤咳喘——肺气虚弱

处于肺气虚弱的咳喘患者,会出现咳喘气短、喉有鼾声、烦热口干和咽喉不利等不适,需补肺益气,通常用的中医方剂为补肺汤。

补肺汤中含有人参、黄芪、熟地、桑白皮、五味子和紫菀,可止咳平喘和补肺益气,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虚咳嗽和声音低弱等症。

4.内伤咳喘——肺阴亏耗

出现肺阴亏耗时患者会表现出干咳气喘、声音嘶哑、口干咽燥等症,需及时滋阴润燥,多用中医方剂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由沙参、玉竹、生甘草、麦冬、冬桑叶、花粉和生扁豆煎煮而成,有着甘寒生津、清样肺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干口渴、肺胃阴津不足、气管炎和慢性咽炎等。

以上中医方剂均需在医师的诊治和指导下选用,不可以经验来进行方剂服用,以免药不对症延误或加重咳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