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研圈

火鍋拉麪烤雞串,咖喱披薩鰻魚飯,日本喫播木下佑香對着鏡頭一邊誇獎着食物好喫,一邊喫下了 50 人份量的烤全羊,儼然成爲了“大胃王”這個行業的標杆。

但大胃王的目標可不只限於食量,速度也在他們的追求之列:在美國連鎖餐廳 Nathan’s 這個月舉辦的喫熱狗大賽中,職業大胃王 Joey Chestnut 在 10 分鐘內吞下了 75 根熱狗,成爲該比賽的紀錄保持者。於是就有人問了,人類食量的極限到底在哪裏?最近發表在《生物學通訊》上的一篇正經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論文作者 James M。 Smoliga 表示,訓練有素的大胃王應該能在 10 分鐘內喫掉最多 83 根熱狗,比現在的紀錄持有者 Joey 還要多 8 根。

Smoliga 是一位來自美國高點大學的生理學家。爲了有理有據地推測出極端情況下人類的進食能力,他借用了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 Mark Denny 爲測量各種動物的極限跑步速度而設計的一個數學模型。在這個模型中,Smoliga 參考了過去 39 年內 Nathan’s 熱狗大賽的數據,採用非線性模型和廣義極值分析的方式,得到了人類可以在 10 分鐘內保持 839 克/分鐘的“最大活躍進食速率”的理論值——也就是 10 分鐘 83 根熱狗,和一頭棕熊大快朵頤的速度不相上下。當然,這是近年來專業大胃王選手經過嚴格的體質訓練所得到的成果。

論文還提出,早年間的比賽選手或許更能代表從未受過相關訓練的正常人體質,而這些數據給出的結論是:正常人,也就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10 分鐘內大概也就能保持 100 克/分鐘的極限進食速率,換算成熱狗單位,也就是 1 分鐘 1 根——嗯……有點撐。

憑什麼我不能當大胃王?

要想知道爲什麼有些人能喫那麼多,就也需要考慮爲什麼自稱“喫貨”的我們爲什麼不能喫那麼多。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胃的大小。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在《美國放射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上的一篇文章,職業大胃王在實驗室的 X 光機前用“令人歎爲觀止的、毫無停頓的速度”進食熱狗時,鬆弛的胃袋會逐漸漲大,基本佔滿了被試者的上腹部。在食用了 36 根熱狗後,研究人員描述該大胃王的肚子從外觀上看“會讓人有一種宮內妊娠的錯覺”。作爲對照組的普通人則完全沒有表示出這種現象。因此,大胃王之所以爲大胃王,並不是因爲他們可以將喫下的東西更快地研磨、加工、排出,而是因爲他們擁有名副其實的“大胃”裝萬物。

有趣的是,上述研究中的大胃王在食用了 36 根熱狗後,稱自己並沒有任何喫飽或腹脹的感覺,而在他一般暴食後數日都不會出現反流的現象。這似乎暗示着大胃王們或許已經改變了正常人根據營養攝入而控制飢飽感受的神經通路:在人體中,瘦素(leptin)是一種能反映身體脂肪含量的荷爾蒙,它與食慾刺激激素(ghrelin)等一起將身體當前的營養狀態提供給集中在下丘腦弓狀核的 AgRP 和 POMC 神經元。其中,AgRP 神經元負責增加飢餓感、促進進食;而 POMC 神經元負責提示飽腹感、減少進食。

爲了讓自己的生理狀態更適合應對短時間內的大量進食,專業大胃王在比賽前會做足相關準備。參與以上研究的大胃王稱,自己會在比賽前剋制自己的飽腹感以逐漸增大自己在固定時長內的進食量。就像以其他傳統體育項目見長的運動員一樣,專業大胃王也在以其強大的意志力逐漸突破生理構造的限制。

當然,誰喫是一個方面,喫什麼又是另一個方面。回到針對人類喫熱狗極限的研究上,Smoliga 給出了不只限於熱狗,而是各種食物的屬性對於進食速度和能力的影響。根據同一位選手在喫熱狗大賽與喫巧克力/豬肋排/雞翅大賽中的不同表現,Smoliga 總結道,碳水化合物濃度更高、更難咀嚼的食物會降低人們的最大活躍進食速率,主要原因可能是營養含量的區別可能影響了控制飢飽感受的分子信號。也正因如此,Nathan’s 熱狗大賽中的熱狗才成爲了這些研究用來確定食量的標準之一。

大胃王身份的致命吸引力

既然想多喫點東西這麼麻煩,爲什麼各種類別的大胃王比賽還是層出不窮呢?別說,有幾位科學家還真的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認真分析了大胃王之所以成爲大胃王的原因。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營養學前沿》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當進食比賽的選手身邊出現爲其加油的圍觀羣衆時,男性選手的進食量會顯著增加,而女性的則會減少。在事後對選手們進行的採訪中,女性朋友紛紛表示旁觀者讓自己覺得“有一些尷尬”,而男孩子們的回答就正面得多:“酷”、“來勁”、“很有挑戰性”。看起來,男性和女性選手在旁觀者對自己的看法上背道而馳。因此,研究人員就把目光轉向了旁觀者們真正的態度。果然,相比女性旁觀者和參與者,男性旁觀者認爲男性大胃王不但喫得多,還生得多——沒錯,在男性和男性之間的交際中,食量大成爲了強壯和有生殖優勢的象徵。文章作者強調,這樣的現象說明大胃王的現象在性選擇中,更多的是作爲同性競爭,而非雌性選擇的手段。

這條結論在 Smoliga 給出的喫熱狗大賽的數據中也有體現。相比於女性,男性參賽者在數年內可以更顯著地提升自己的最大活躍進食速率。Smoliga 認爲這雖然可能是因爲女性樣本量較少,但也許兩性間不同的進食動力、訓練方式及生理結構也爲此做出了貢獻。

無獨有偶,社交媒體也正爲大胃王的身份推波助瀾。一項於 2017 年發表在《地球論壇》上的研究稱,大胃王們偏向於認爲自己正進行的活動是一種與競技體育相似的體育項目,以控制攝食爲目標,通過嚴苛的訓練讓自己的身體可以接受大量進食,並以此宣誓對自己身體的主權、裝點自己的人格。當社交媒體成爲稱手的工具,人們就可以爲自己貼上“饕餮者”的標籤,與社羣內的同伴們交流並獲取關於食物和進食的相關知識,獲得地位和名聲。這樣的社羣與大型媒體相互對話,能撼動現有的知識層級,並從中奮鬥出屬於自己的話語權。

本來世上沒有大胃王,正因爲生理上可行,社會上又有反饋支持,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大胃王之路。Smoliga 在熱狗大賽的數據中兜兜轉轉時,發現大胃王近年來比賽成績的上升輕輕鬆鬆就超過了主流體育運動員,前路一片光明。話雖如此,大胃王在職業生涯後期也很有可能面臨病態肥胖、頑固性嘔吐,甚至腸胃手術。摸摸自己隔離期間長大的小肚子,我決定下一餐還是不喫那麼多熱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