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汾河太原段,碧波瀲灩,風光旖旎。站在汾河東岸,遠看西山茵茵如黛,近看汾河美景如畫。汾河上空,皇冠橋、通達橋、晉陽橋、迎賓橋四橋橫跨東西,宛如四條巨龍橫臥。

19日中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來到汾河景區三期工程晉陽橋段,視覺受到強烈衝擊。“這還是傳說中的山西嗎,像歐洲一樣迷人。”來自光明網的一名記者禁不住發出讚歎。緊張的採訪活動進入留影、發朋友圈時間,記者們紛紛說“在網紅地打過卡了”。

▲汾河綠色景觀生態長廊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縱貫全省6市27縣,綿延716公里。汾河太原段從過去的臭水溝變爲今天的城市美景新地標,經歷了20多個年頭。

蝶變

過去臭味撲鼻,現在顏值爆表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們很難想象,過去這汾河是另一番景象,“有河無水、有水皆污”是當時的常態。

“20世紀80年代,這裏河水斷流、雜草叢生,河槽內裸露的砂石隨風進入河流,不足10米寬的河面充滿了綠藻和垃圾。進入枯水期後,這裏臭味撲鼻,夏天的時候,汾河附近住戶根本沒法開窗戶,經過三期治理,才又恢復了歌裏唱的‘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的感覺!”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侯剛舉例說,以前太原人穿上白襯衫,沒一會兒領子就黑了,現在我們可以像南方人一樣打扮得素淨了,“這就是汾河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效果。”

▲汾河大橋的前身,漫水橋

今年46歲的太原市民王曉豔,是小店區小店街道居民,在她記憶中,汾河上以前只有一座水泥橋,每次去家住晉源區的姥姥家,都得靠渡船擺渡。從小店去晉祠,過去兩小時,現在十幾分鍾。速度的變化,是王曉豔對於汾河變化最直觀的印象,她直言“交通便捷很幸福”。

去年6月,汾河景區三期正式向公衆開放。憑藉着碧波盪漾、綠樹成蔭、極具現代感的“爆表”高顏值,成爲市民們爭相打卡的網紅聖地,美照刷屏朋友圈。侯剛說,據不完全統計,近期汾河景區太原段每晚人流量能達到30萬。

治理

前後4期工程,打好碧水保衛戰

汾河開始治理,發生在1998年,此後一路高歌猛進:

1998年10月,太原市開始對勝利橋至南內環橋之間6公里長的汾河太原城區段進行治理。到2000年9月,太原市城區治理美化段注滿了汾河水。

2005年10月到2011年9月,是汾河治理美化二期工程,此次主要治理了南延段,南內環橋至祥雲橋段,長7.5公里;北延溼地段,勝利橋至柴村橋段,長7公里,全長14.5公里。

2016年8月到2019年5月,汾河治理美化三期南延工程開工建設。主要治理範圍爲:祥雲橋至迎賓橋南2公里,全長12.5公里。主體工程共分爲3個建設部分——水利工程、景觀工程、“二青會”場館建設工程。

▲祥雲橋

侯剛親眼見證了汾河前三期治理的過程。“汾河治理的第一期主要側重美化和防護功能,第二期增加了健身、游泳的功能。第三期有了質的飛躍:不僅有防洪、蓄水、遊船通行的功能,還爲二青會水上運動比賽提供了場地。”侯剛介紹,汾河景區經過3期治理工程,水深從僅半米上升到7米,河面拓寬了30倍,與兩岸175萬平米的綠化帶交相輝映。

汾河太原城區段長43公里,目前已經治理完成了33公里。今年6月,汾河治理美化進入四期北延工程,完成最後10公里的治理,預計明年底完工。

潔淨

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汾河水達標四類水

從原來渾濁發黑的污水到清澈見底的汾河水,其間經歷了什麼?在位於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東里解村的太原汾東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參觀時,記者們找到了答案:原來經過一種微生物處理工藝,汾河水才能化“腐朽”爲“神奇”。

▲污水處理廠

太原汾東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工程項目經理張均介紹,污水處理要經過4個步驟:

第一步:經過粗格柵、細格柵過濾,並在曝氣沉砂池、初沉池中沉澱;

第二步:進入生物池,生物池內的推流器,將污水推向對面的半圓型隔斷,讓微生物充分接觸,從而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機污染物;

第三步:污水進入膜池,採用新引進的MBR污水處理工藝再次淨化,污水處理更高效,這是一種生物處理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技術;

第四步:流經紫外線消毒渠,從汾東污水處理廠流出後,排入瀟河,最終匯入汾河。

“我們廠日處理35萬噸污水,解決了太原南環過境高速以南、汾河以東太原界內區域的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張均說。

▲碧波盪漾的汾河水

據太原市城管局二級調研員王保定介紹,通過沿線城鄉截污納管、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措施,截至2020年6月底,太原市建成區已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建成區現運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7座,處理能力125萬噸/日,污水處理量達110萬噸/日,均達標排放,至此汾河流域水質全部退出劣Ⅴ類,變成四類水標準,汾河景區有望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採製:田小麗 白潔(實習生) 攝影:何光暉

部分圖片由太原市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山西雲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