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慕傑

高瓴資本近乎天天見。

2020年7月20日晚間,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正藥業)發佈《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下稱“交易預案”)。根據交易預案,海正藥業將通過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向HPPC Holding SARL(下稱HPPC)購買瀚暉製藥有限公司(下稱瀚暉製藥)49%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

交易預案同時提到,按照HPPC取得本次發行股份數量的上限測算,本次交易完成後,出讓方HPPC將持有海正藥業5%以上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HPPC是一家於2017年7月在盧森堡成立的私人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投資控股業務。HPPC目前的唯一股東是Sapphire,Sapphire是一家於2017年4月7日於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註冊成立的私人有限責任公司,其間接控股股東爲SAP-III Holdings,L.P,爲一家於開曼羣島註冊的有限合夥企業。而SAP-III Holdings, L.P.的有限合夥人爲高瓴資本(下稱高瓴)管理的美元基金Hillhouse FundIII, L.P,該基金規模超過40億美元。

換句話說,高瓴將通過賣出瀚暉製藥間接入股海正藥業。這是繼健康元、百濟神州寧德時代之後,高瓴在一週之內的第4次出手。“速度快得讓人恐懼。”有投資人感嘆。可以說,這是高瓴價值投資體現的一場集體舞蹈,也似乎是強大的最佳呈現姿態。

經初步預估,瀚暉製藥100%股權的預估值初步確定爲88.50億元至91.50億元之間,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瀚暉製藥的預估交易價格區間暫定爲人民幣43.37億元至44.84億元。本次交易後,瀚暉製藥徹底將由母公司海正藥業全盤接管,持股100%。

此消息一出,海正藥業復牌直接漲停。截止發稿前,海正藥業股價爲18.90元/股,總市值達182.49億元。

海正曾靠“賣賣賣”增厚業績,高瓴“帶董事”入場

對於海正藥業來說,這筆交易最大的“強心劑”莫過於高瓴的入局。

海正藥業始創於1956年,業務前身爲浙江海門製藥廠,2000年發行A股上市。作爲中國領先的原料藥生產企業,海正藥業是中國最大的抗生素、抗腫瘤藥物生產基地之一,研發及生產藥品治療領域涵蓋抗腫瘤、抗感染、心血管、內分泌、免疫抑制、抗抑鬱、骨科等。

由於自身原料藥實力較強,海正藥業很早就開始發力國際化戰略。資料顯示,海正藥業不僅與國內30多家知名的科研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協作關係,還與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外研究機構開展新藥合作研究開發,與國外大公司通過項目轉移、委託開發等模式進行合作。

這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與全球最大生物製藥公司輝瑞集團的聯姻。

2012年,海正藥業攜手輝瑞成立海正輝瑞製藥有限公司,海正藥業佔比51%。海正輝瑞製藥公司是國內首批跨國製藥企業與本土製藥企業共同組建的品牌仿製藥合資項目之一,也是浙江省在製藥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之一。合資公司將面向中國和全球市場開發、生產和推廣包括品牌仿製藥在內的專利到期藥物。

而海正輝瑞不僅是瀚暉製藥的前身,也是海正藥業與高瓴的初次結緣相遇。

2017年,海正藥業與輝瑞集團分手,高瓴隨即接手輝瑞集團持有海正輝瑞的49%股權。交易預案顯示,Sapphire爲購買該等股權合計需向輝瑞支付2.8639億美元。截止本次交易前,海正藥業及其全資子公司合計控制瀚暉製藥51%股權,爲瀚暉製藥控股股東。

根據交易預案,瀚暉製藥主營業務包括藥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提供學術推廣服務。瀚暉製藥擁有先進的抗腫瘤製劑、口服固體制劑和高端培南類製劑生產線,採購原材料後進行藥品的生產,最終銷售後實現收入和利潤。

據悉,在海正藥業控股參股的公司中,瀚暉製藥是最優質的資產之一。目前,瀚暉製藥擁有6家全資子公司,分別爲輝正醫藥、瑞海醫藥、瀚尚醫療、輝正國際、瑞海國際和正康國際

“預計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上升,盈利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海正藥業提到。

一切看起來風光無限,然而海正藥業自身的日子卻過得捉襟見肘,甚至開始通過“賣賣賣”來增厚業績。

根據公開資料,2019年3月28日,海正藥業公告稱將公開掛牌出售位於北京、上海、杭州、椒江四處的閒置房產,掛牌價格不低於評估值9226.16萬元;2019年6月22日,海正藥業控股子公司海正藥業(杭州)有限公司通過臺交所掛牌轉讓位於杭州富陽鹿山新區的閒置辦公大樓;2020年1月7日,海正藥業公告顯示台州市椒江區君悅大廈A座的5套公寓拍賣成功,拍賣成交價182萬元……

不僅出賣房產,海正藥業控股子公司海正藥業(杭州)有限公司還被曝低價向員工出售園區飼養的23只孔雀。據網傳,出售信息僅掛出一天,23只孔雀被拋售一空,總共賣了15640元。

而如今,高瓴的入局,勢必會爲海正藥業在戰略、資源等各方面注入發展動能。海正藥業董祕沈錫飛在採訪中表示,“高瓴將會派一名董事進來。其他事宜目前尚在商討中,還沒有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海正藥業的實際控制人爲椒江國資公司。另外,在新冠抗病毒藥物方面,海正藥業曾因在2020年2月15日取得國內首個潛在治療新冠肺炎藥物“法維拉韋”上市許可而備受市場關注。

“高瓴速度”,7天內連續4次出手

論起出手速度,在現階段資本市場上,高瓴基本無人能比。

就在一週之前,即2020年7月12日,高瓴剛剛以定增的方式入股健康元,成爲後者第二大股東。僅一天後,2020年7月13日,高瓴又認購了百濟神州不低於10億美元的份額;緊接着,2020年7月17日,高瓴再次豪擲約100億元入局寧德時代,成爲第九大股東。

不過,對於近段時間高瓴在資本市場上的頻繁出手,有市場聲音指出,高瓴的投資策略幾乎是遍地撒網,這尤其體現在近期高瓴於生物醫藥領域的高頻動作。

對此,高瓴曾表示,高瓴並不廣撒網。而高瓴在創業趨勢變遷中保持超高頭部項目命中率的原因實則在於,高瓴始終秉持投資“三板斧”——沿着中國創新、科技賦能、做時間的朋友。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投資於變化,通過研究洞察,把最好的生意模式帶給最好的企業家。”高瓴創始人張磊曾如是描述高瓴的投資標的。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從2011年以來的10餘年時間裏,高瓴涉足了19個行業,共計300多次的投資,對於互聯網、醫療健康、IT及信息化三大行業更是青睞有加,達到了61、54、32個項目,且都投到了頭部企業。

衆所周知,自2005年創立以來,高瓴資本就橫跨一二級市場,沿着全階段投資策略步步進階。面對成長期與成熟期的企業,高瓴強調要不斷挖掘潛在的企業動態價值,即張磊口中屢次提及的“動態護城河”。

實際上,在每一個投資項目裏面,高瓴的角色定位都不僅僅是財務投資人,還有前沿的戰略思考以及豐富的賦能工具與能力。用張磊的話說,高瓴每天在做的事兒就是琢磨如何才能幫助被投公司將“動態護城河”挖得足夠深,並幫助企業家找到並滿足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求。

這背後,離不開高瓴長期價值投資的底層邏輯。即高瓴可以爲企業提供最長線的資本而非追求短期回報,因此完全有能力支持一個公司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戰略發展。

眼下,縱觀高瓴接連“掃貨”的投資動作,似乎正是應了張磊常常給創業者建議的那句話:要學朱元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在多數人都醉心於‘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世界裏,懂得“滯後滿足”( 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早已先勝一籌。我把這稱爲選擇延期享受成功。”張磊曾表示。

如此,看似“停不下來”的投資節奏,還是一出手就漲的“投資效應”,是否可以代表着高瓴長期以來的蓄勢正在登場亮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