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龍川,黃導說,客家龍川的美食釀豆腐可一定要喫,白白嫩嫩裏夾上濃香的肉,每天喫一道,絕對讓你一週不重樣。

釀豆腐是龍川客家人生活中常喫的小喫,那麼龍川豆腐爲何稱爲釀豆腐? “釀”就是將調好味的餡,嵌入到另一種食物中。這種烹飪方法與客家原住地的生活習慣有關。宋元時期,客家人從中原經過三次大遷徙,落腳嶺南山區。這裏的環境、氣候、食材,甚至賴以生存的土地,都和故地截然不同。南方的水田和丘陵,很難種出北方故園的麥子,更別提磨麪粉包餃子了。如何才能一寄思鄉之苦?這就誕生了將肉餡釀進豆腐裏的辦法。用“新家”盛產的大豆,做出“故土”流行的風味,釀豆腐可以說是客家人適應新生活的象徵。

因爲大多龍川客家人最早都來源於中原一帶。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面可包餃子,逢年過節,東江人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喫法。的確是,這裏的釀豆腐咬上一口,湯汁香濃,嫩香可口,原煲上席,喫了還想喫。

朋友送我一本龍川的書籍,客家古邑,萬綠河源。這是河源對外的宣傳響亮,這裏說的古邑,指的就是河源龍川縣。古邑龍川歷史悠久,至今有2000多年曆史,龍川縣最出名的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發跡之地就在佗城。龍川最出名的美食就是佗城三寶之一就是豆腐丸,家喻戶曉,遠近馳名。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美食節目專門宣傳報道了佗城豆腐丸,讓佗城豆腐丸展現全國觀衆中,許多外地人慕名前來品嚐。

龍川佗城的豆腐丸的水源來自越王井清甜甘甜的井水,用本地養殖的草魚和農家土豬肉,配上當地沙土種植的白蘿蔔,用少量的佐料作爲配味,加工製作的美味佳餚,口感十分爽口、清甜、飽滿。豆腐丸、卷春、香信用的是同樣肉餡,卷春是雞蛋皮包卷肉餡製作而成,香信是用一塊香菇貼在肉餡上製作而成。

現在,龍川縣各地都會製作豆腐丸、卷春、香信,是逢年過節、擺喜酒必備的美味佳餚。司機說,現在的佗城街,就有10多家制作龍川三寶豆腐丸、卷春、香信的店鋪,生意非常紅火,尤其是逢年過節,他們根本忙不過來,完全供不應求,很多廣州、深圳、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各市的人都會慕名而來品嚐和購買,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通過網購快遞購買,他們把剛製作好的成品急凍冰鮮,採用冰鮮快遞方式,今天下單、明天就能送到各地。

民間有“豆腐好喫數嶺南,嶺南看東江,東江數車田”。因爲時間關係,我沒有去車田品豆腐,可龍川的豆腐大都是鹽滷(滷水)豆腐,四天的時間品嚐了不下十道豆腐,花樣真是多。

積澱了2000多年曆史文化的龍川,看似簡單的一塊豆腐,卻也蘊含着許多不簡單的道理。豆腐味道鮮美獨特,喫起來感覺又滑又香,且煮起來不易成碎塊,很受人喜歡。因而在龍川,你會品嚐到不同口味、不同花樣的豆腐。

豆腐用料一樣,都是用黃豆製作,而且製法也大同小異。那麼,龍川的豆腐獨特的奧妙在哪裏呢?據說,這主要是因爲龍川的水質好。司機師傅說,如果去龍川的車田喫一喫豆腐,保你樂不思蜀。 他說,他的老家就在車田,車田磨豆腐一定要用地下的井水,不但用鹽滷制豆腐,而且用小塊布帕包裹,水稍幹便放進鹽水缸裏浸過撈起,再放上火炕,反覆炕到微黃色,色鮮而味美,特別可口,而廣受歡迎。

人們到龍川,必須要嘗一下她的“釀豆腐”。近年來,河源、惠州、廣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客家菜館如雨後春筍般越開越多,這些客家菜館的老闆都是客家人,主廚也是客家人,做的都是客家菜,翻開他們的菜譜,都有“龍川車田豆腐”這款地道的客家菜。龍川豆腐能夠走出龍川,走進珠江三角洲,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品嚐到這款客家菜的美食,這完全是時代的進步。以前開客家菜館的多數是龍川人,現在不僅有龍川人,也有其他縣的客家人。尤其是讓在外的客居遊子,憑藉品嚐客家菜得以了卻家的味道。

龍川釀豆腐喜歡用炸過的豆腐塊,興寧、梅縣則習慣直接釀白豆腐。一隻手箍緊豆腐,另一隻手用筷子或手指將肉餡嵌進豆腐裏,手法很像包餃子。可軟滑的豆腐比餃子皮難操作多了,“釀”這道工序,非得巧手纔行。正宗釀豆腐的豆腐一般是由黃豆做的,無任何添加劑,一般是用剛從自家田中摘的黃豆,新鮮,再把黃豆,放進石磨子裏,與水一起磨,直至把豆榨出漿水,而剩下的豆渣可做粥等食物,再將豆水,倒入大鍋裏煮,豆腐也算成形了,但還是個半成品,把豆腐放在容器裏,用大石頭壓,壓出剩餘水份,然後,把豆腐成品切成一塊一塊,接着便是重要的“釀”。

釀豆腐的製作材料很簡單,只是炸豆腐皮、青菜、炸肉、和一些調味料。製作釀豆腐的第一步是製作餡料。首先把洗淨的青菜和炸肉一起放到一個大盆裏,剁成七分碎,之後撒上適量的玉米粉,加上水,把三者揉成團,再配上一些你喜歡的調味料,餡料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步是把餡料裝進白白嫩嫩的豆腐皮裏,使其成型。我們通常先把豆腐皮的一邊用小刀劃開一個口子,把豆腐皮弄得跟個口袋似的,再把餡料裝進“口袋”裏,這樣一個挺着“大肚子”,頭長翠綠的“胖將軍”就誕生了。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如果餡料太多,把口袋撐破或劃口子的時候把豆腐皮劃破就會影響它的美觀。

最後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蒸。蒸釀豆腐的水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剛開始的時候用較大的火,然後用適中的火,最後用小火,直到出鍋。當釀豆腐出鍋時一口咬上豆腐裏面的陷和汁溢滿不的嘴,熱乎乎的,從喉嚨流到你的胃裏那叫一個暖呀!再告訴你一個蒸的小祕密,蒸的時候削幾塊蘋果放在豆腐裏,削幾片放在水裏。這樣蒸出來的釀豆腐還有一股淡淡的蘋果香和甜味兒呢!

釀豆腐還有幾種喫法,一般時候會有三種,第一種是醮着辣椒醬喫。第二種是醮着醬油喫,第三種是伴着蒜蓉喫,逢年過節時還會有番茄醬,酸辣青瓜一起喫,很合人的口味,尤其是逢年過節,全家圍着桌子喫豆腐,一片歡聲笑語,它變成了南方團圓的象徵。

釀豆腐一上桌,便“顧客盈門”,我家喫釀豆腐時,喜好沾上蒜末和醬油,這釀豆腐便有了些辣味和鹹味,豆腐滑嫩,淨白;豬肉味鮮,硬中帶柔,柔中帶剛,豆腐送入嘴中,滑溜,再咬一口豆腐裏的肉,美味無比,真乃最佳搭配。

豆腐營養豐富,爲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律止渴、清潔腸胃,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素有“植物肉”之美稱。

豆腐的純粹潔白和平淡,顯出了客家人的淳樸,樸實,客家人不求於功名利祿,勤儉持家的另一種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