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來了,

去哪裏避暑消夏?

在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古代,

古人也有自己避暑休閒的生活方式,

他們或搖扇生風;

或躲避鄉間暫做山野村夫;

或泛舟湖上採蓮弄荷;

或懸帆出海尋覓清涼

……

總之,他們給現代人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且活得清涼滋潤,不妨學學!

宋 佚名 《槐蔭消夏圖》

在盛夏的綠槐濃陰下,一高士袒胸赤足而臥,閉目養神,怡然自得,榻側置雪景寒林圖屏風,條案上羅列香爐、蠟臺及書卷等物。此圖人物、牀榻、條案、文房清玩刻畫入微,極富藝術表現力。

宋 佚名 《草堂消夏圖》

約三兩好友,在林間茅屋中席地而坐,喝茶消暑,再愜意不過!

宋 蘇漢臣 《荷塘消夏圖》

該畫作畫風工麗,筆墨柔潤,兩位仕女憑欄相望,塘中荷葉田田,岸邊煙樹迷離,清幽靜謐,景色宜人。在綠樹濃陰之下,賞荷談天,微風拂來,好生涼爽!

佚名 《採蓮消夏圖》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夏日傍晚,泛舟湖上,採蓮賞荷,清涼的湖水豈能不降暑三分?

明 仇英《竹梧消夏圖》

尋一片幽靜的竹林,聽風吹過竹葉的聲音,霎時間,涼爽由表及裏!

佚名《柳蔭高士圖》

南宋《柳蔭高士圖》,畫中樹下一翁,席以豹皮,前置一手卷,一盞酒,老翁袒胸赤足,頭戴葛巾,所着也裲襠,雙目凝神下視,實已醺醺然微醉矣。從畫中服飾及坐具、酒具上看,顯然是畫晉人,後人據此推測爲陶淵明。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消夏圖》畫的是一個種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園,其左邊橫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臥於榻上納涼。榻之側有一方桌,桌子與榻相接處斜置一樂器。榻的後邊有一大屏風,屏風中畫一老者坐於榻上,一小童侍立於側,另有兩人在對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風之中又畫一山水屏風,這種畫中有畫的“重屏”樣式,是五代以來畫家喜歡採用的表現手法,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和趣味性。該畫的右方有兩名女子持長柄扇、攜包裹款款而來,儀態嫺靜文雅。

元 倪瓚 《涼亭消夏圖》

倪瓚的畫如同他的人一樣有“潔癖”,畫面淡寂舒朗,天邊大雁飛過,近處樹下涼亭內,兩人許是把酒言歡,或是談天說地,愜意!

明 宋旭《美人消夏圖》

此圖與上幅圖畫的場景極其相似,只不過這一幅更見畫中風感,想必此地是極其涼爽的所在。

明 仇英《涼亭消夏圖》

仇英的綠水青山,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涼爽,青綠又是冷色調,作爲消夏圖來講,再合適不過了。

明 文徵明 《納涼圖》

文徵明的納涼圖頗有高士隱逸山間的味道。做一山野隱士,閒時趟趟河水,就地而坐,望山川樹木,聽泉間流水,心靜自然涼。

清 石濤 《江村消夏圖》

此幅《江村消夏圖》畫面前部有雜樹數株,間出以山石,一隱士高人坐臥其上,仰眺瞻望,似爲作者本人之寫照。山後又有漁村茅屋數間,淡墨勾勒,隱約山水之間。這一切正如作品上的石濤題詩:“水郭江村首夏涼,綠蔭深處舊茅堂,新茶嫩筍消閒日,更愛荼靡落雪香。”

清 袁江 《驪山避暑圖》

驪山的地勢成就了它的陰涼,畫中雖難以見清晰人影,但畫中就山勢而直聳雲霄的亭臺樓宇,想必人都在裏面避暑了。

清 王雲 《秋亭納涼圖》

秋亭建造精巧,工藝脫俗,周圍樹木環抱,綠蔭婆娑,環境幽雅,是盛夏乘涼的好地方。

清 龔賢 《濃蔭消夏圖》

既是濃陰,樹木蔥鬱,避免陽光直射,自然涼快,畫中不見人,想必都在屋中避暑去了。

清 王翬 《桐蔭消夏圖》

這幅《桐蔭消夏圖》是王翬傳世作品中最爲精彩的力作之一。畫中的山石主要以墨筆畫成,點畫離披,鬱茂沉古,筆法松秀,墨色滋潤,乾淨明潔。畫面的遠山,佈置得非常貼妥自然,設色亦極其見功力。他把青綠重色設得渾厚而典雅,是王翬山水中的一幅成功之作。

清 金廷標《蓮塘納涼圖》

《蓮塘納涼圖》描繪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句有“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結合。此畫筆墨工細,人物動態幽閒自在,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起伏轉折,迴腸蕩氣,筆勢流暢。其佈景簡潔,設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皴,鋒棱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

清 鄧文舉《焦蔭納涼圖》

芭蕉葉大,最宜乘涼,樹下襬上長案,撿兩本愛讀之書,實爲人生樂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