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之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周文涛

甘谷县是我省人口和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64.25万,其中农村人口55.74万。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这里人多地少,山多川少,资源贫乏,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贫困,历届甘谷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想办法、谋出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谷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就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用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积极探索、真帮实扶,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8年,甘谷县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从此,步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奔向小康的新征程。

厘清思路谋篇布局

“这是一场只能取胜没有退路的生死之战。”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说,脱贫攻坚伊始,县委、县政府就结合县情厘清思路,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摘掉“贫困帽子”。

甘谷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村、帮扶责任人联系贫困户的三级帮扶责任体系,实现帮扶力量全覆盖,凝聚了全民参与、全员攻坚的强大合力。经过5年的努力,甘谷县累计脱贫16.26万人,退出贫困村17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9.54%下降到2019年的0.81%。

摘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2019年,甘谷县委、县政府紧盯“巩固提升”,集中一切兵力,下大气力抓重点、排隐患、补短板、强弱项,脱贫质量和基础进一步夯实,当年脱贫3688人,退出贫困村20个。

进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甘谷县全面打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甘谷县采取包车直达、下车门进厂门等方式,配合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工程,全力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输转就业创收。

目前,全县上下紧盯剩余贫困人口、有致贫返贫风险人口的短板弱项,落实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五大重点任务,抓细抓实各项重点任务,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

六峰镇扶贫车间里,64岁的卢绒线正在缝制拖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 摄

特色产业助民增收

夏日的雨后,安远镇巩川村设施樱桃大棚里,甘谷县佳农果蔬合作社负责人曲义平正在查看樱桃树的生长情况。

去年,为了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安远镇巩川村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产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从辽宁大连引种优质樱桃成年大树,建成占地42亩的温控大棚樱桃种植基地,发展露天樱桃园600多亩。

“今年结的3000斤樱桃全都卖掉了,品质好市场自然好。”曲义平说,“巩川的沙土地加上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是樱桃园‘旗开得胜’的秘密。”

丰收的喜悦 甘谷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地制宜,看准市场,在“一户一策”精准到户产业扶贫措施扶持下,一个个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茁壮成长起来,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了强有力的依靠。

走进安远镇大城村的“陇上椒”辣椒种苗培育示范基地,26座全钢架无立柱式大型辣椒育苗大棚“科技感”十足。基地不仅为周边大城、河湾等村的农村合作社开展专业的技术指导,还从去年开始选育培育种植了甘谷七寸红、九寸红等优良辣椒种苗520多万株,利用订单农业新模式,为周边的辣椒种植户“长足了精神”。

陇上椒辣椒文化体验馆里,员工正在用传统工艺碾制辣椒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让甘谷特产发挥优势,打造本土农产品品牌,这里的种植户才能持续增收。”陇上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彦斌说,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条产、供、销一体的市场营销系统,去年销售额达2580万元。

紧盯“山区人均一亩园、川区户均两亩菜、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发展目标,甘谷县如今已经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416家、龙头企业62家、家庭农场156家,带动农户2.6万户,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驼峰果业90后负责人巩仕杰正在通过抖音直播销售自产花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 摄

扶贫车间稳定就业

脱贫路上一户都不能少。针对劳动力较弱、留守在家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老人和妇女,甘谷县探索推行“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率先在全省创建扶贫车间,引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开办生产车间,既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又让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

这一模式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试行,为甘肃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脱贫创新之路。

扶贫车间让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午后时分,六峰镇腾达实业公司的扶贫车间里,六峰村村民蒋小珍正在低头缝制工服。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前,坐满了和她一样“在家门口务工”的农村妇女和老人。

因为照顾两个孩子不能出门打工,全家生活仅靠丈夫务工收入维持,蒋小珍家的日子过得很不景气。村里办起扶贫车间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培训,学习缝纫技能,当起了车间工人。

“现在边照顾孩子边上班,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蒋小珍坦言,自己做梦都没想到有朝一日能“足不出户就找到稳定工作。”

扶贫车间让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腾达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张维林介绍说,依托在全县开办的扶贫车间,腾达公司还办起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探索推行“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劳务培训输转模式,实现了用工信息、技能需求、培训内容的网上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培训与用工需求脱节问题。

两年来,甘谷县累计建成运营扶贫车间72家,带动群众就业2500多人。与此同时,县里还组织实施两后生“雨露计划”“陇原巧手”等各类培训,年均组织输转劳务1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全面小康任重道远。眼下,64万甘谷干部群众,正在脚踏实地、笃定前行,向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冲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