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滕泰:下半年房地產、基建、出口持續高增長 如何補消費短板?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從疫情衝擊之中逐步復甦。如何看待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復甦的中國經濟中哪些數據讓人憂慮?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對話了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

在滕泰看來,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主要得益於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出口增長的超預期表現。但上半年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恢復緩慢,服務業和消費恢復不及預期。“預計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出口增速將保持較高增長。消費增速、服務業、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會成爲下半年經濟增長的短板。”

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近60%,投資貢獻佔31%。在滕泰看來, 在中國經濟多年來已經逐漸轉型升級到以內需、消費和服務業爲主導的增長模式之後,疫情衝擊之下重新回到靠房地產、基建和出口拉動的舊模式。“逆週期調控的決策慣性下,導致了當下經濟增長結構的失衡。”滕泰說,穩投資成財政決策的慣性首選,但消費復甦才能帶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從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影響看,若再不大幅調低存款利率,居民儲蓄偏好還會增加,下半年消費將繼續成爲增長短板,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失衡還會進一步加重。

那麼,如何提振消費?滕泰給出了多個建議。其中,建議把居民收入增長指標、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調查失業率等排在地方政府績效考覈指標中最優先的位置,並提高考覈權重。

“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出口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

新京報: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

滕泰: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主要得益於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出口增長的超預期表現。預計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不排除單月同比兩位數速度增長的可能。中國出口增速下半年也將保持較高增長。

5月、6月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兩個月正增長。其中,房地產投資復甦力度較強。受益於二季度房企開工快速回補、賦予省級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信貸政策寬鬆等方面的影響,不僅6月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長高達8.95%,而且房企拿地意願較強。預計下半年房地產投資會持續升溫,部分月份或重現兩位數的增長。

上半年, 4月、5月、6月基礎設施投資連續三個月投資增速正增長。隨着7月第三批1.26萬億地方專項債下達,以及政府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推進等政策的加快推進,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還會進一步提高。從出口增長情況看, 4月、5月、6月出口已連續三個月正增長,預計下半年海外供給缺口依然存在,中國出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下半年消費、民間投資會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板”

新京報:上半年哪些經濟數據的表現讓你憂慮?

滕泰:上半年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恢復緩慢,服務業和消費恢復不及預期。預計消費增速、服務業、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會成爲下半年經濟增長的短板。

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11.7%,民企投資同比下降7.3%,反映了民營企業、製造業對未來經濟情景的預期不樂觀。消費的恢復也不及預期——二季度金銀珠寶、石油製品、汽車、傢俱等大部分可選消費品都是嚴重負增長,餐飲、酒店、影視娛樂等服務業消費恢復更慢。

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近60%,投資貢獻只有31%。決策層一再強調不能走過度依賴投資的老路,但是實際上今年總額3.75萬億的地方專項債大部分還是用來投資,加上銀行配套資金,總額或達到近10萬億左右。2020年上半年,雖然沒有公佈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佔比,但是可以想象,對二季度正增長做出主要貢獻的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出口也重新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消費、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貢獻大幅降低。

失衡的經濟增長結構雖然有助於下半年經濟增速的恢復,卻嚴重缺乏可持續性。因此,必須儘快採取措施改變消費需求恢復滯後於供給、服務業恢復滯後於製造業等短期不平衡情況。

“穩投資成財政決策的慣性首選 但消費復甦才能帶動經濟可持續增長”

新京報: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失衡的原因在哪裏?

滕泰:在中國經濟多年來已經逐漸轉型升級到以內需、消費和服務業爲主導的增長模式之後,爲什麼疫情衝擊就重新回到靠房地產、基建和出口拉動的舊模式?這既需要從逆週期調控的決策慣性進行反思,也需要從部門到地方、從行政力量到市場影響的特定傳導模式進行分析。

從財政政策的決策機制看,穩投資慣性成爲首選。比如:面對疫情衝擊很多學者認爲如果把資金髮給消費者並不能帶來持續的正向影響,要麼“打水漂”,要麼一次性消費完了是“無水之源、無木之根”,而且其影響和效應不好考覈,只有形成投資項目纔看得見、摸得着,而且即形成短期需求,又形成長期供給。正因爲如此,我國的大部分逆向調節的決策機制和機構設置都是圍繞投資展開的。

如果繼續依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來驅動經濟增長,會進一步加重增長結構的失衡——事實上,只有靠最終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纔是真正可持續的增長;資金進入居民手中、形成最終消費絕對不是“打水漂”而是“乘數效應”的開始,消費復甦才能帶動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再不大幅調低存款利率居民儲蓄偏好還會增加 消費將繼續成增長短板”

新京報:貨幣政策的決策機制是否也對經濟增長的失衡產生了影響?

滕泰:從貨幣政策穩消費的決策機制看,爲什麼歐美都連續大幅降息到零利率、負利率來穩消費、穩投資,而唯獨中國卻在降息問題上獨樹一幟?主要是在利率影響機制等關鍵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長期受一些決策認識誤區的影響。

首先,只有在類似日本那樣的老齡化的富裕社會,居民的存款利息才重要,對於6億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的中低收入人羣而言,因爲沒有多少存款,所以也沒多少存款收入,下調存款利率不會影響中低收入家庭。在疫情衝擊下的消費低迷時期,藉口“考慮存款者的感受”“保護居民存款收入”而變相鼓勵儲蓄,就是間接打擊消費,是不合時宜的。

其次,利率是社會平均利潤率的一部分,疫情衝擊下社會平均利潤率大幅下降,部分行業平距離利潤率爲負值,此時貸款利率若不能及時大幅下調,對於一億兩千萬市場主體是不公平,也是不堪承受的。

第三,是否利率過低會產生套利、資源錯配和資金流向不該流向的領域,還是要深刻認識長期以來中國貨幣流向扭曲的根本原因:我國的信貸資金流向實際上一直是受到體制性原因影響,遵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規律、硬資產抵押偏好的規律和隱形擔保規律,不可避免地優先流向大企業、房地產企業、國有企業。所謂套利,除了利用上述體制缺陷套利,市場套利從來都不是因爲利率低、錢多,恰恰相反,所有的套利都是因爲資金短缺、利率過高才引發的,越是投機性資金越敢於承擔高利率,而真正不堪高利率重負的是疫情衝擊下運營艱難的實體經濟。

從降低企業成本角度分析,以截至6月份人民幣貸款餘額165萬億元計算,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信貸利率,可減少企業成本1.65萬億——大幅降息對刺激消費、降低企業成本的效果遠遠大於任何財政政策;從穩消費角度分析,在消費低迷的同時,中國的居民儲蓄連續幾個月上升。2020年上半年住戶存款總額高達90.47萬億,半年時間增加高達8.33萬億元。這還不包括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的5.28萬億元——若再不大幅調低存款利率,居民儲蓄偏好還會增加,下半年消費將繼續成爲增長短板,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失衡還會進一步加重。

“把居民收入增長、調查失業率等排在地方政府考覈指標最優先位置”

新京報:如何提振消費,從而解決上述經濟增長結構失衡的問題?

滕泰:傳導機制上看,促進消費復甦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考慮到消費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正相關,應該把各地地方政府的政績指標中那些多年來排在前面GDP指標、招商引資指標、基本建設投資指標、地方財政收入指標等於投資相關的傳統指標向後排並調低權重,把居民收入增長指標、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調查失業率等與消費相關的指標排在最優先的位置,並提高考覈權重。

考慮到中低收入人羣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不應該簡單否定各地發放消費券的做法,中國股市的慢牛、長牛,也能增加中等收入羣體的財產性收入,因而對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值得警惕的是快速上漲的瘋牛不但無助於消費增長,而且一旦崩盤會產生“負財富效應”打擊消費,因此維護股市的健康穩定發展,對於持續擴大消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不同類型的消費傳導機制來看,要區分老消費和新消費的不同消費彈性。由於老消費的需求彈性較低,恢復老消費不需要大比例的產品消費補貼;而以5G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新消費,不僅符合未來經濟結構升級的方向,而且“乘數效應”大,應安排較大比例的消費補貼予以支持。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陳荻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