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許世友將軍是被破例允許土葬的,所謂“生前盡忠,死後盡孝”,活着時報效國家,死後埋在父母身邊,陪伴父母。

其實,許世友將軍的這個想法,是受到了另一位開國將軍的啓發,就是吳克華。

吳克華出生於江西省弋陽縣中畈鄉芳家墩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讀過3年私塾,14歲喪父之後就輟學了,爲了減輕母親的重擔,吳克華做過豆腐店的雜役,也當過皮匠學徒。

1929年,年僅15歲的吳克華參加了家鄉的農民起義,第二年加入了紅軍,被分配到贛東北紅軍獨立團。

後來,老蔣發動第一次“圍剿”,進攻贛東北蘇區的國軍,把芳家墩列入重點進攻目標。爲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紅軍決定撤出了芳家墩。

聽說老蔣的隊伍來了,芳家墩的村民能跑的也都跑了,而吳克華的母親羅香蓮是個小腳女人,跑不動,就被進村的敵人抓了去燒飯。

由於壞人告密,說羅香蓮是紅軍的家屬,敵軍就把羅香蓮扣押了起來,並且讓羅香蓮給吳克華寫信,讓吳克華投降,否則就殺了她。

羅香蓮雖然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她深明大義,知道兒子是爲窮人打天下,打的正是這些壞人,於是寧死不屈,最終被敵人殺害了。

兩天後,紅軍收復了芳家墩村,吳克華這纔看見了母親的遺體,一頭撲過去,號啕大哭。

由於戰事喫緊,吳克華只好把母親的遺體埋在村旁的來龍山上,並在母親的墓前發誓:“等把反動派斬盡殺絕,一定回來陪在您的身邊!”

到了抗戰時期,許世友被調往山東擔任膠東軍區司令,正缺一名副司令,上級列了一個名單,讓許世友從上面選一個人。許世友和吳克華是莫逆之交,所以當看到名單上有吳克華的名字後,便點名要吳克華。

就這樣,吳克華成了膠東軍區副司令,協助許世友在膠東開創了很大一片根據地,極大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1942年,日軍調集5萬兵力,對膠東根據地進行“掃蕩”,當時,膠東軍區司令部駐紮在一個山村裏,得知日軍要來“掃蕩”的消息,司令部趕緊帶領鄉親們轉移。

鄉親們早就對日軍恨到了骨子裏,聽說日軍打來了,就有16位母親帶着孩子來到司令部,要求讓他們的孩子參加八路軍,打鬼子。

許世友非常感動,還特意舉辦了一個簡單的歡迎大會,在大會上表揚了這16位母親。

當晚,吳克華和許世友聊天時,說了自己的母親被殺害的事情,說母親生前他沒有盡孝,現在日寇掃蕩,生死未卜,假若有一天自己死在戰場上,他希望組織上能把自己葬在母親的身邊。

許世友聽了吳克華這一番話,也感同身受,他想到自己也沒有好好盡孝,也希望自己死後能葬在母親身邊。

大家都知道,許世友死後確實葬在了母親的身邊,那麼吳克華是不是也如願了呢?答案是沒有。

爲什麼呢?這還要從塔山阻擊戰說起。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打響了,當時吳克華正擔任4縱司令,爲了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吳克華率領戰士們在塔山血戰了6天6夜,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傷亡了3000多人。

這次戰役,讓吳克華終生都無法忘記,晚年病重時,特地吩咐家人說,要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塔山,和那些犧牲的戰友們作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