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比姆·布特爾:莫迪的中國擴張論不過是一出鬧劇

[文/比姆·布特爾 譯/觀察者網由冠羣]

卡爾•馬克思被引用最多的一句名言是“歷史總會重演,首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儘管馬克思的這句話出自他寫的小冊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Napoleon),描述的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國內政治,但這句話在當今國際政治中,尤其是在印度對華政策中,產生了加倍共鳴。

首次是悲劇,因爲印度在1962年輸掉了它與中國進行的戰爭。儘管中國以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人民鬥爭爲理由,“堅決支持”印度在1961年末從葡萄牙手中奪回果阿地區,但印度卻在成功收回果阿後得意忘形,竟在此後10個月不到的時間裏又與中國開戰。而結果卻是印度遭遇到了奇恥大辱般的慘敗。

時任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過度依賴他親蘇的戰略顧問克里希納•梅農(Krishna Menon),誤解了當時印度與蘇聯的同盟關係。許多印度人認爲印度在1962年被中國擊敗是比英國近兩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更刻骨銘心的國恥。

第二次的鬧劇發生在今年。包括指揮官在內的20名印度軍人在拉達克地區加勒萬河谷喪生後,中國人希望從7月5日開始中印兩軍在拉達克地區脫離接觸,於是印度總理莫迪就與北京展開了談判。

儘管中國先前曾提出中印兩個“偉大文明”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但莫迪卻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國正承受全球壓力,被指責爲疫情初期處置失當的時刻,選擇過度依賴他親美的戰略顧問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

雖然莫迪犯了與尼赫魯相同的錯誤,但他在中國問題上又更進一步。莫迪對中國的看法與尼赫魯不同,而是與尼赫魯的內政部長瓦拉巴伊•帕特爾(Vallabhbhai Patel)看法一致,莫迪稱帕特爾爲“最偉大的民族主義者”。

尼赫魯的錯誤是高估了當時身處古巴導彈危機中的蘇聯,以爲憑藉蘇聯的支持就可以攻擊中國。儘管尼赫魯在自己的密信中形容中國爲“擴張主義”,但他從未在公開場合稱中國爲“帝國主義者”或“擴張主義者”。他也從未承認過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奇怪的是,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在2003年承認了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此後,中國開始承認印度於1975年兼併的一個喜馬拉雅山地小國錫金屬於印度領土一部分。瓦傑帕伊是第一位擔任印度總理的印度人民黨(BJP)黨員,現在這個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由莫迪領導。

在1950年10月中國“和平解放”西藏大約一個月後,帕特爾給尼赫魯發了一封長信。他寫道:“近代慘痛的歷史還告訴我們,共產主義不是對抗帝國主義的盾牌,共產黨人與或好或壞的帝國主義者一樣,並無區別。中國的領土野心不僅包括喜馬拉雅山我方一側,還包括阿薩姆邦的重要地區……

“中國的民族統一主義和共產帝國主義不同於西方列強的擴張主義或帝國主義。前者披着意識形態的外衣,這使其危險性增加了十倍。在意識形態擴張的幌子下隱藏着種族、民族或歷史訴求。”

然而,尼赫魯並沒有在意帕特爾這一偏執妄想。

70年後,莫迪關注到了帕特爾寫給尼赫魯的這封信。莫迪認爲帕特爾是他的導師,是印度“領土民族主義”理論奠基人。他借用帕特爾的“領土民族主義”和“國家統一”理念作爲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基礎。

2018年10月,在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的薩爾達爾•薩洛瓦水壩,莫迪爲當今全世界最高的雕像帕特爾像舉行了落成典禮,他想傳遞這樣一條信息:他支持帕特爾的領土民族主義主張。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座182米高的“最偉大的民族主義者”雕像是由中國江西桐青金屬工藝品公司在中國建造的。印度人現在還沒有能力建造這麼大的雕像。

莫迪7月3日在列城猶如軍隊統帥一般裝模作樣地發表了講話,他所說的話正是在回應帕特爾就西藏問題給尼赫魯寫的那封信。莫迪說,“擴張主義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發展的時代。歷史將見證,擴張主義勢力要麼失敗,要麼被迫退卻。”莫迪稱呼中國爲“擴張主義者”,進一步惡化了中印之間的緊張局勢。

爲了回應莫迪“擴張主義”的指責,中國駐德里大使館發言人在推特上說,“中國通過和平談判與14個鄰國中的12個劃定了邊界,使陸地邊境成爲友好合作的紐帶。把中國視爲‘擴張主義’、誇大和捏造與鄰國的爭端是毫無根據的。”

莫迪之所以選擇將中國稱爲“擴張主義者”是源於帕特爾寫給尼赫魯的那封信。然而,歷史證明除了在1966-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從來是反對“帝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

1960年中蘇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毛澤東聲稱蘇聯已變成“社會帝國主義”國家。1964年7月14日,毛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一文,批評蘇聯的“社會帝國主義”行徑。從此,毛爲中國奉行的反帝反擴張政策打下了基礎。

後來,1974年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上發表講話,重申了中國反帝、反霸權、反擴張主義的立場。

鄧小平說:“中國的社會主義江山永不變色,中國永遠站在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一邊。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

1995年9月27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錢其琛在聯大成立50週年特別會議上發表講話,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他說:“在國際關係中,欺負小國,壓榨窮國,恃強凌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強加給別國……這些都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的精神。”

中國領導人是言行一致的。中國與阿富汗、不丹、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老撾、蒙古、緬甸、尼泊爾、朝鮮、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越南等14個國家接壤。它與其中兩個國家不丹和印度有邊界爭端。中國與不丹的邊界爭端實際上就是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

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平解決了邊界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中國放棄了自己的權利主張,展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感。例如,1960年,時任尼泊爾總理比什韋斯瓦爾•普拉薩德•柯伊拉臘(Bishweswar Prasad Koirala)訪問中國並與毛澤東舉行了會談,當時中國就放棄了對珠穆朗瑪峯的主權要求。

柯伊拉臘在他的自傳《Atmabritanta》中寫道,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在1960年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時,爲了結束中尼邊界爭端,在原定行程之外又多逗留了一天。

中國在重新劃定邊界的時候,也分給了尼泊爾更多的領土。尼泊爾勘測局前局長什雷斯塔(Buddhi Narayan Shrestha)說,“中尼在15塊邊界地區交換了村莊所有權,尼泊爾割讓了1836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國給了尼泊爾2140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終結果是,尼泊爾又多了304平方公里領土。”

許多尼泊爾人視中國爲他們國家真正的朋友,因爲中尼兩國互存善意相互尊重。

此外,中國既沒有把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強加給任何其他國家,也沒有試圖顛覆別國政權。例如,中國從未直接支持印度毛派政黨。它也沒支持過尼泊爾的毛派政黨。

而就印度來說,它一直支持“西方”假借“輸出民主”和“擴大自由”的名義顛覆別國政權。同時,中國一直按照毛澤東的設想,在鄧小平的推動下,在錢其琛的說明後,履行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承諾。

相比之下,印度卻試圖向別國強加其價值觀和政治意識形態。例如,在2015年尼泊爾起草憲法時,印度宣稱尼泊爾是印度教國家。在尼泊爾頂住莫迪的意識形態壓力通過世俗化憲法後,印度對尼泊爾施行了經濟封鎖。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自中國1950年收復西藏以來,中國沒有吞併過任何國家。然而,印度在1961年吞併果阿,在1975年又併入錫金。印度一直在干涉鄰國的內政。印度在南亞實行本國版的門羅主義。因此,在拉達克對峙事件中,就因爲印度奉行親西方的對華政策,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南亞國家支持印度。

莫迪指控中國是“擴張主義者”,這不過是印度對中國另一出鬧劇般的人身攻擊。

(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亞洲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