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頂商人破產引發的大清政界、商界、民間震動!

    清光緒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1883年12月27日,兩江總督左宗棠並沒有等到朝廷同意他帶兵奔赴廣西前線參加抗擊法國侵略的旨意,而是一道全權負責查辦胡雪巖破產案的聖旨。

    在這道聖旨中,清廷的態度非常明確,即剝奪胡雪巖的官商資格,同時加快對胡雪巖所有財產的清理,以用來追償其所虧欠的所有公私銀款,以撫民心。

    現在阜康商號閉歇,虧欠公項及各處存款爲數甚巨。該號商江西候補道胡光庸,着先行革職;即着左宗棠飭提該員嚴行追究,勒令將虧欠各處公私等款趕緊逐一清理,儻敢延不完繳,即行從重治罪。並聞胡光庸有典當二十餘處,分設各省;買絲若干包,值銀數百萬兩,存置浙省着該督諮行。各該省督撫,查明辦理。---《清德宗實錄》

    這道聖旨一下,頃刻間,月初以來在京師政界、商界祕傳阜康商號破產的傳聞得到石錘。

    一時間,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上至公卿王侯,下至販夫走卒,對胡雪巖的關注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大清軍隊爲了保衛西南邊陲和屬國越南,奮而抗擊法國侵略軍,但不幸戰敗的“山西之戰”。

    這也難怪,畢竟“山西之戰”發生在越南境內,並不在大清本土,而阜康商號的破產卻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

    胡雪巖

    在當時的大清國,胡雪巖的官商身份爲他經營銀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無論官銀,還是私銀,大家首選的銀號匯兌就是阜康商號,這也使得阜康商號儼然成爲大清國內位列第一的大銀號。

    所以一旦阜康商號因爲倒閉而喪失了白銀兌換的能力(官府、士紳、百姓都擔心自己的損失),這對大清國的社會安定和普通百姓的生存而言,都是一場災難,故而胡雪巖的案情走向就成了當時社會上最受關注的事。

    邇來九城錢鋪閒歇者不下百家,街市蕭條,小民愁苦,恐釀事端也。---翁同龢日記

    而這場對胡雪巖的清算,清廷將社會風氣的敗壞都歸罪在他的身上,一直到他死也沒有停止過。

    竊從前虧空各案在於官,官所侵者國帑,而不及民財。近來虧空流弊在於商充官,復以官經商,至舉國帑民財,皆爲所侵佔,而風氣乃大壞。敗壞風氣,爲今厲階,則自已革道員胡光墉始。查胡光墉籍隸浙江,也身市儈,積慣架空罔利,最善結交官場。一身兼官商之名,遇事售奸之術,網聚公私款項,盈千累萬之多。胡光墉起意侵欺,突於光緒九年十一月間將京城、上海、鎮江、寧波、杭州、福州、湖南、湖北等處所開阜康各字號同時全行歇閉,人心浮動,道路囂然。---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戶部尚書閻敬銘奏

    閻敬銘雖然有誇大之嫌,但也可從中看出胡雪巖破產一案在光緒九年造成的社會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古代錢莊

    經過破產案的折騰,這位曾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被清廷授予布政使銜,並賞穿黃馬褂,賜二品紅色頂戴的大清首富胡雪巖,從大清官商的體系中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於光緒十一年十一月鬱鬱而終。

    而在此案發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胡雪巖成了大清政商兩界的負面教材。光緒十年二月初八,戶部尚書閻敬銘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摺子,提出了賦稅徵收的復古制度。

    即由此前商號兌換銀票以繳納國稅的近代金融匯兌模式,恢復了傳統的由地方督撫派遣人員押解稅銀送抵戶部,而且不能遺失運送餉鞘(裝盛送繳稅收銀兩所用的木筒)的官方財政入庫制度。

    這道復古奏摺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恩准。

    讓人可惜的是,號稱“善理財”戶部尚書閻敬銘並沒有任何的近代金融建設思想,他從來沒有想過銀號匯兌的先進性、便利性,也沒有想過如何去完善銀號兌換的不足之處,他對理財的認識依舊停留在舊時的思維中。

    胡雪巖故居內景

    二、癸未金融風暴下的胡雪巖,發起的生絲國際貿易戰!

    胡雪巖破產一案,在今天充滿了各種解讀,而最具號召力的是湘淮之間的政治鬥爭陰謀論。

    但在汪郎看來,政治鬥爭未必真的存在,而金融風暴引發的銀號被擠兌,纔是導致囤積了大量生絲後無法及時抽出資金自救的胡雪巖,真正破產的原因。

    光緒九年,大清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指數狂跌,如面值100兩的輪船招商局股票,由光緒八年八月的250兩跌落到光緒九年九月的90兩都沒有人購買,虛假繁榮的經濟泡沫一戳即破,從而導致了農曆癸未年的金融風暴。

    本埠各大行棧倒閉紛紛,約計所耗之數有數百萬之多,市面情形大爲減色。---1883年10月《申報》

    而作爲大清首富的胡雪巖,之所以在這場金融風暴衝擊中無法自救,最終導致破產、清算,關鍵在於他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對國際市場的經濟脈動無法掌握,無法敏銳地捕捉到國際市場的貿易風向,最終因爲商業信息採集的嚴重不對等造成的。

    輪船招商局

    長期以來,古代中國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放開了國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逐漸被打破,在列強的船堅炮利下,中國成爲了世界貿易市場的一員。

    但因爲長期受制於小農經濟,所以清王朝的對外出口商品主要以瓷器、茶葉、生絲等爲主,空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卻沒有匹配的強大工業生產能力,這在當時是極爲不正常的經濟發展模式。

    而洋務運動改變了這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讓當時的國人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工業帶來的力量。

    同治四年三月(公元1865年4月)滙豐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後,第一次將股份、證券等概念帶給了當時的大清社會精英們。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公元1872年12月),李鴻章在上海籌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此後以上海爲基地,大清國誕生了一大批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的近代化股份制公司,在這些新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股票交易也就應運而生。

    這種新式的經濟模式給當時的國人造成了一種錯覺,即只要掌握新式公司的股票就能一夜暴富,由此刺激了很多人(主要是手中持有資金的士紳)都投入到了這種新型的商業活動中,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股份公司誕生,多種股票上市交易。

    清代股票

    那麼股票交易有多火呢?

    自當路諸拒公振興洋務以來,至今日而明效大驗,無人不見矣。他不具論,即如公司一端,人見輪船招商與開平礦務獲利無算,於是風氣大開,羣情若騖,期年之內效法者十數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爭購之以得票爲幸,不暇計其興衰隆替也。---1882年9月《申報》

    正因爲如此,光緒八年十月(公元1882年9月),上海華商籌建了“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籌建了“股票掮客公會”,這都成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證券交易機構。

    正是在這種繁榮的股票市場刺激下,大量國內資本湧入證券市場,而這也讓大清國的社會精英們迷失在資本的暴利中,卻看不到資本背後的吞噬危機。

    作爲一位傳統的中國商人,胡雪巖對股票這種新式經濟方式沒有任何興趣,他更多的還是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即對土地有一種莫名的狂熱,故而大量購置房產、田產,極力享樂。

    有銀號一、典二十有九、田地萬畝,其他財貨稱是。上海、杭州各營大宅,其杭宅尤爲富麗,皆規禁御,仿西法,屢毀屢造,中蓄姬妾輩十餘人。---劉體仁《異辭錄》

    除此外,胡雪巖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和洋商的生絲大戰中,可以享受着因爲掌握生絲市場定價權所帶來的快感!

    在當時的國際經濟貿易中,中國一直處於弱勢,華商是不具備市場定價權的,無論茶葉、生絲等商品的定價權都操縱在洋商的手中。

    爲了打破這一現象,骨子裏流暢徽商古老血液的胡雪巖,並沒有把資本投入到近代實業之中,而是大量囤積生絲,從光緒七年到光緒九年初,竟囤積了高達15000包生絲。

    光緒九年,因爲蠶瘟病的原因導致江浙一帶生絲產量大幅下降,這使得當時國內的生絲基本上掌握在胡雪巖的手中,這讓他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在生絲定價權上說了算。

    但作爲買主的洋商,一直控制着國際貿易渠道,長期以來都是國際生絲定價的主導者,又怎麼肯輕易就範。

    這樣的後果就是雙方價格談不攏,以至互相僵持,寸步不讓!

    清代股票交易

    三、對國際貿易市場的商業消息獲取滯後,終於造成了胡雪巖的歷史悲劇。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中國已經有了及時通訊設備,電報。只不過這種新生的通訊設施只聯通了上海至天津段,而要真正形成鋪就全國的通訊網絡,還得等到光緒十年。

    故而,電報這種新生事物在當時國人眼中是非常罕見的,如果有人說“往來問答,朝發夕至,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聽到耳中猶如天方夜譚。

    但實際上,電報真正進入中國,是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香港經上海至日本長崎的海底國際電纜。這一年的6月,第一條電纜進入上海租界,成爲當時大清國內最爲便捷的通訊手段。

    所以來自歐洲的市場商業信息,第一時間會出現在洋商的手中,而對於華商而言,即使收到信息也已經滯後了,這在國際商戰中完全處於不利地位。

    胡雪巖就喫虧在信息滯後上。他認爲自己掌握了國內的生絲產出,堅持高價出售,但這一年意大利絲大獲豐收,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的洋商們,更加堅持對華生絲的定價主導權,並轉向意大利收絲,這樣的後果就是上海生絲價格暴跌。

    已經囤積了三年生絲的胡雪巖,此時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在大量資金都壓在生絲上,沒有現銀回籠,自己如何向官府兌換官票繳納賦稅,如何向百姓兌換現銀獲取信任。

    原本指望生絲大賺一筆,結果落敗,胡雪巖不得不折價向洋行出售生絲,但資金回籠是需要時間的,但因爲法國挑起了和大清國之間的戰端,因爲外資銀根縮緊,因爲晉商不再放貸等等,胡雪巖已經無法尋求和調動大批資金應對商戶擠兌。

    從光緒九年十一月初二杭州阜康銀號閉歇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胡雪巖嚐到了貿易戰帶來的另一種極端!

    清代電報員

    四、通訊真的能改變一個時代!

    商業信息的滯後讓胡雪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段悲愴的痕跡。

    如果在當時通訊設備發達的情況下,想必胡雪巖一定會見好就收,也不至於最後一敗塗地,永遠無法翻身。

    而如果在當時,清政府能夠及時跟上世界變化的步伐,快速、高效地大力支持電報通訊事業的發展,能夠及時爲國內傳遞信息,想必也能助力民族資本成長爲一個吞金巨獸,從而和西方列強的資本侵略相抗衡。

    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今天的我們身處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斷遭受着手機信息的轟炸,足不出戶就已知天下事,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享樂。

    而樂在其中,甄別信息的真僞,才能身處境地的體會到胡雪巖在聽到意大利絲大獲豐收的那一刻,發自內心的絕望!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通訊改變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