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深入人心,难以忘怀?

美国作家克莱顿·巴博的建议是:“留心疣。”

这个“疣”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一人物磨坊主的标志,书中,作者乔叟描写那个磨坊主:“疣上长着一撮红毛,活像母猪耳上的鬃毛。”因为这一点,磨坊主在作者介绍的一整队的朝圣者中独具特色。

克莱顿·巴博如此强调“疣”的价值,是提醒写作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只有写出他的特点,才能让他活在读者心中。

和克莱顿·巴博推崇的“疣”相别,曹雪芹描写人物的模式更为高明,我称这种模式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红楼梦》第六回,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王熙凤的这部分文字,绝对是人物写作的教科书。

1.未见其人,先闻其事

刘姥姥还没有见到王熙凤,周瑞家的就讲述了王熙凤的传奇故事,“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从贾瑞家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王熙凤在荣国府的地位、个性特点。王熙凤没有读过书,大字识字,但并不妨碍她管理荣国府。她处事利落、为人精明,听着下人报账目就能发现毛病,管理严格,大家从内心来说是怕他的,否则,荣国府那么大家业,仆役们顺手拿点,也能把府邸给掏空了。

2.描写家中环境,展现主人情趣

周瑞家的带着刘姥姥在堂屋等王熙凤。刘姥姥一进屋,只感觉香气扑鼻,飘飘然如在云端,满屋子都是“耀眼争光”的,让人头晕目眩。这一段仅仅是写家中陈设、环境么?

曹雪芹是借此展现房间主人的审美情趣。还记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王熙凤凤冠霞帔,如神仙妃子般的出场吧。王熙凤就喜欢热烈的味道、色彩,家里布置类似西方的巴洛克风格,繁复、奢华。

3.误认她人,更显主人身份

在王熙凤出场之前,曹雪芹铺陈了其他人物,最有特色的是平儿的出现。刘姥姥见到平儿,误认为是王熙凤了,要不是贾瑞家的称了声姑娘,刘姥姥都要行拜见礼了。王熙凤的一个丫头都是“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主人的品味可想而知。

4.先声夺人,气场强大

王熙凤出场总是先声夺人。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先听到王熙凤的特色笑声。刘姥姥这次将要见到王熙凤的时候,也是声音先到。这个场景中的声音分了几个层次,首先是钟声,可见王熙凤时间观念强、作息有规律。然后是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接下来,又是招牌笑声,还有衣裙窸窣生。

这个场面让我们联想到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总编米兰达第一次出场的阵势。办公间里,大家飞快地整理凌乱的桌面,踢掉平底鞋换上高跟鞋,打开电脑正襟危坐,刚才的散漫、笑语像是突然被什么魔法吸走了,只留下一片寂静。这时,米兰达走出私家车,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板上,发出响亮的咔哒声。这种威严和气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正面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熙凤终于现身了,曹雪芹如此描写:“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

凤姐是典型的“不管对不对,只选贵的穿”,皮草名贵自是不用多说。关于“刻丝”,有必要替凤姐做下广告。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

按惯例,家中有客人来了,主人会迎候,凤姐并不,甚至连头都没有抬,刘姥姥眼见的“粉光脂艳”,可能只是看到了凤姐的额头或者侧脸而已,还未能看到眉眼,无法描述凤姐的面容。

客人面前候着,王熙凤“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高贵倨傲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