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两部跟年龄有关的国产剧,从二十衔接到三十,里面那些贴近生活的桥段,好似正在窥探你我的生活——

《二十不惑》。

豆瓣7.2,这部剧没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程度,但也不算太差。

讲述了面临大学毕业的同宿舍女孩,4种不同的就业就读状态。

有的准备考研,深造学业延缓进社会;

有的准备创业,当个时下流行的美妆博主;

有的准备就业,从公司底层匍匐前进;

有的呢,富二代一个,压根没考虑毕业干嘛,开心就好。

当然,面对这四种状态,会有四种不同的焦虑和困顿。

大概受制于年龄,剧中赋予姜小果的玛丽苏情节,让人有些出戏。

也不是谁的20岁都能被富二代弟弟和有钱老板同时追求。

然而,隔壁《三十而已》姐姐们的生活,却显得更加丰富和骨感了。

开播拿下8.1的好分(现在降到8.0,口碑还没崩)可见观众对它的喜欢和认可。

逼近30,我们才贴切地明白什么叫做一地鸡毛。

01、苦衷面前,人人平等

原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却是《三十而已》《二十不惑》

年龄提前?缓解焦虑?

不,还是都市大女主戏的套路。

但这样的剧还值得被讨论,是因为里面的剧情含有太多现实,能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和公愤。

打破狗血还得从让人物立体开始。

王漫妮,精致穷的的代表人物,

不甘回到小城市向生活妥协,独自一人留在上海打拼。

她对待生活,有理想、有抱负、有底线。

渴望物质,却也不忘保留基本的操守和尊严。

想要晋升,但不会采用不择手段的办法。

当被同事连续两次诬陷的时候,她决不心软,直接让其滚蛋。

跟没钱的男友分手,选择让对方买不符合存款要求的首饰,以极端的方式结束。

事后不忘把首饰钱打给他,言外之意,你达不到我的野心。

王漫妮身上有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美感。

工作里,好不容易迎来了百万的大单子,当听完购买者辛酸的故事时,想劝她不要冲动消费,可理智让她没有说出,毕竟自己可以获取丰厚的奖金提成。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处理,让我觉得这部剧很有看下去的必要。

因为,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角色。

因为,人的自私和底线,并不冲突。

钟晓芹,典型的上海囡囡。

被家人宠爱到大,30年来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

自己的野心也不大,有个安稳的小日子就好。

她,也是社会里绝大多数女生的代表。

顾佳,中产阶级,

事业家庭两不误,虽然是个全职太太,但能力却高于一般的女性。

在外,能帮丈夫签下巨额的单子;

在家,能帮孩子把不怀好意的恶人“除掉”;

不止如此,她还是个“人间过绿器”。

凭借一个橘子,就能发现公司新人想勾搭老公上位的心思。

文韬武略,顾佳一个都不差。

更关键的是,她的三观很正,看问题非常透彻与准确。

不仅能一眼指出王漫妮想要物质又想要爱情的贪心;

还能明白钟晓芹婚姻里的问题;

更能知道怎样打入上流太太团,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可就是这么个万能的人,却忽略了自己婚姻即将面临的挑战。

王漫妮爱钱、钟晓芹爱人,顾佳爱权。

王漫妮为了物质,付出了当小三的代价;

钟晓芹把生活都压住在老公、父母身上,不独立不操心,付出离婚的代价;

顾佳因为太过操心,什么都打理的很好,什么都听她的,让老公逐渐变成巨婴,找不到存在感,婚姻危在旦夕。

这告诉每个正焦虑的人,不要轻易羡慕他人的生活。

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有你看不到的苦衷与无奈。

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

阔太太更是如此。

新富豪王太是个没文化的土大款,有钱没品,人前阔气,人后被嫌弃。

莫奈和梵高是谁都不知道,就买个画摆在家中,只会做个样子。

出口就是让人笑掉大牙的话,“你家是放炮的吧”“给我买个小行星”。

另一个演员出身嫁给年龄比自己亲爹还大的老公,给人家的孩子当后妈。

人前傲娇,人后被几岁的孩子欺负。

就像顾佳说的那样,生活没有捷径可走。

凡是想走捷径的,都会付出代价。

跟这群主角的日子比起来,有一种日子相对踏实。

那就是每集片尾讲述的藏在市井中的烟火气:

一个卖葱油饼的摊主。

虽然没什么钱,社会地位也不高,却最能体会家人窝在一起的那份温馨。

不得不说,这部剧从播出到现在,天天都上热搜,除了每个人物多面的真实感。

更重要的是,

信息量巨大的剧情和不拖沓的节奏。

像是多年前的《欢乐颂》,跟《三十而已》的内核一样,但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铺开的面积太大,像是个没完没了的肥皂剧,又臭又长。

《三十而已》就不同了,它的人物关系以及每个人物性格的确立,都融在一笔带过的细节中。

像是陈屿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恐惧要孩子;

顾佳从小没了妈,而被迫独当一面刚强;

钟晓芹被溺爱着,性格逐渐软糯。

……

万物皆有因,人的性格和抉择更是如此。

《三十而已》的片名其实在安慰大家,不要害怕年龄,30而已,不过是个数字。

可,我们会因为一部剧就减少恐惧吗?

显然不会。

02、年龄、性别的界限感

看到这里,其实不难发现,这部剧又在贩卖焦虑、讲述女性、女权的那些事。

这部剧应该叫《女人三十而已》。

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和背叛,女性真是太难了。

可话说回来,男性就不难吗?

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一部北上广深男子图鉴的剧出来。

那些按时长大,每天奔劳的男人,都在干嘛呢?

他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经历了哪些苦衷。

你们不好奇吗?

越来越觉得,年龄、性别,才是国产剧最大的偏见。

在这部剧热播的档隙,看到一句评论:“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我卡在中间,困惑不已。”

拿年龄做剧,是近几年的热潮。

每个在都市打拼的年轻女性,总会被各种电视剧提醒:

嘿,你快30了,没成家立业不着急吗?

就算已经结了婚的,看到这些真实到窥探了自己生活的剧也想说句:

离婚、一地鸡毛才是婚姻的真谛吗?

这种冒犯感让我觉得喘不过气。

所以一开始我很拒绝看《三十而已》。

要知道,跟独立女性对应的词是独立男性。

当我们在讨论独立女性的时候,是不是在默认男性都是独立的?

但你再看剧中那几个男的,陈屿、许幻山、梁正贤、钟晓阳……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能叫独立男性。

按照对女性独立界定的标准,他们没有一个符合独立的标准。

所以一部铺开讲述都市男女情感的剧,就应该公平展现男女两种性别的碰撞。

多年前的《奋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里面没有所谓的大女主,更没有大男主。

全员皆是主角,一起毕业一起找工作一起面对生活。

那些职场的不公、日常的牢骚、梦想与现实的失衡……通通不分性别和年龄。

尽管《三十而已》较之前进步了很多,

但从性别独立的角度,这部剧差得还太多了。

真希望有天,年龄和独立不再被孤立地拿来说事。

别忘了,焦虑、不安、贪婪、欲望……

是人就有,谁也别避讳谁,也别以此来绑架谁。

(转载,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