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兩部跟年齡有關的國產劇,從二十銜接到三十,裏面那些貼近生活的橋段,好似正在窺探你我的生活——

《二十不惑》。

豆瓣7.2,這部劇沒到讓人眼前一亮的程度,但也不算太差。

講述了面臨大學畢業的同宿舍女孩,4種不同的就業就讀狀態。

有的準備考研,深造學業延緩進社會;

有的準備創業,當個時下流行的美妝博主;

有的準備就業,從公司底層匍匐前進;

有的呢,富二代一個,壓根沒考慮畢業幹嘛,開心就好。

當然,面對這四種狀態,會有四種不同的焦慮和困頓。

大概受制於年齡,劇中賦予姜小果的瑪麗蘇情節,讓人有些出戏。

也不是誰的20歲都能被富二代弟弟和有錢老闆同時追求。

然而,隔壁《三十而已》姐姐們的生活,卻顯得更加豐富和骨感了。

開播拿下8.1的好分(現在降到8.0,口碑還沒崩)可見觀衆對它的喜歡和認可。

逼近30,我們才貼切地明白什麼叫做一地雞毛。

01、苦衷面前,人人平等

原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在卻是《三十而已》《二十不惑》

年齡提前?緩解焦慮?

不,還是都市大女主戲的套路。

但這樣的劇還值得被討論,是因爲裏面的劇情含有太多現實,能引起大家強烈的共鳴和公憤。

打破狗血還得從讓人物立體開始。

王漫妮,精緻窮的的代表人物,

不甘回到小城市向生活妥協,獨自一人留在上海打拼。

她對待生活,有理想、有抱負、有底線。

渴望物質,卻也不忘保留基本的操守和尊嚴。

想要晉升,但不會採用不擇手段的辦法。

當被同事連續兩次誣陷的時候,她決不心軟,直接讓其滾蛋。

跟沒錢的男友分手,選擇讓對方買不符合存款要求的首飾,以極端的方式結束。

事後不忘把首飾錢打給他,言外之意,你達不到我的野心。

王漫妮身上有理性和感性並存的美感。

工作裏,好不容易迎來了百萬的大單子,當聽完購買者辛酸的故事時,想勸她不要衝動消費,可理智讓她沒有說出,畢竟自己可以獲取豐厚的獎金提成。

就是這個不起眼的細節處理,讓我覺得這部劇很有看下去的必要。

因爲,這纔是一個活生生的角色。

因爲,人的自私和底線,並不衝突。

鍾曉芹,典型的上海囡囡。

被家人寵愛到大,30年來沒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

自己的野心也不大,有個安穩的小日子就好。

她,也是社會里絕大多數女生的代表。

顧佳,中產階級,

事業家庭兩不誤,雖然是個全職太太,但能力卻高於一般的女性。

在外,能幫丈夫簽下鉅額的單子;

在家,能幫孩子把不懷好意的惡人“除掉”;

不止如此,她還是個“人間過綠器”。

憑藉一個橘子,就能發現公司新人想勾搭老公上位的心思。

文韜武略,顧佳一個都不差。

更關鍵的是,她的三觀很正,看問題非常透徹與準確。

不僅能一眼指出王漫妮想要物質又想要愛情的貪心;

還能明白鍾曉芹婚姻裏的問題;

更能知道怎樣打入上流太太團,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

可就是這麼個萬能的人,卻忽略了自己婚姻即將面臨的挑戰。

王漫妮愛錢、鍾曉芹愛人,顧佳愛權。

王漫妮爲了物質,付出了當小三的代價;

鍾曉芹把生活都壓住在老公、父母身上,不獨立不操心,付出離婚的代價;

顧佳因爲太過操心,什麼都打理的很好,什麼都聽她的,讓老公逐漸變成巨嬰,找不到存在感,婚姻危在旦夕。

這告訴每個正焦慮的人,不要輕易羨慕他人的生活。

任何一種生活狀態,都有你看不到的苦衷與無奈。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

闊太太更是如此。

新富豪王太是個沒文化的土大款,有錢沒品,人前闊氣,人後被嫌棄。

莫奈和梵高是誰都不知道,就買個畫擺在家中,只會做個樣子。

出口就是讓人笑掉大牙的話,“你家是放炮的吧”“給我買個小行星”。

另一個演員出身嫁給年齡比自己親爹還大的老公,給人家的孩子當後媽。

人前傲嬌,人後被幾歲的孩子欺負。

就像顧佳說的那樣,生活沒有捷徑可走。

凡是想走捷徑的,都會付出代價。

跟這羣主角的日子比起來,有一種日子相對踏實。

那就是每集片尾講述的藏在市井中的煙火氣:

一個賣蔥油餅的攤主。

雖然沒什麼錢,社會地位也不高,卻最能體會家人窩在一起的那份溫馨。

不得不說,這部劇從播出到現在,天天都上熱搜,除了每個人物多面的真實感。

更重要的是,

信息量巨大的劇情和不拖沓的節奏。

像是多年前的《歡樂頌》,跟《三十而已》的內核一樣,但在原生家庭的問題上鋪開的面積太大,像是個沒完沒了的肥皂劇,又臭又長。

《三十而已》就不同了,它的人物關係以及每個人物性格的確立,都融在一筆帶過的細節中。

像是陳嶼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恐懼要孩子;

顧佳從小沒了媽,而被迫獨當一面剛強;

鍾曉芹被溺愛着,性格逐漸軟糯。

……

萬物皆有因,人的性格和抉擇更是如此。

《三十而已》的片名其實在安慰大家,不要害怕年齡,30而已,不過是個數字。

可,我們會因爲一部劇就減少恐懼嗎?

顯然不會。

02、年齡、性別的界限感

看到這裏,其實不難發現,這部劇又在販賣焦慮、講述女性、女權的那些事。

這部劇應該叫《女人三十而已》。

面對丈夫的不理解和背叛,女性真是太難了。

可話說回來,男性就不難嗎?

爲什麼到現在都沒有一部北上廣深男子圖鑑的劇出來。

那些按時長大,每天奔勞的男人,都在幹嘛呢?

他們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經歷了哪些苦衷。

你們不好奇嗎?

越來越覺得,年齡、性別,纔是國產劇最大的偏見。

在這部劇熱播的檔隙,看到一句評論:“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我卡在中間,困惑不已。”

拿年齡做劇,是近幾年的熱潮。

每個在都市打拼的年輕女性,總會被各種電視劇提醒:

嘿,你快30了,沒成家立業不着急嗎?

就算已經結了婚的,看到這些真實到窺探了自己生活的劇也想說句:

離婚、一地雞毛纔是婚姻的真諦嗎?

這種冒犯感讓我覺得喘不過氣。

所以一開始我很拒絕看《三十而已》。

要知道,跟獨立女性對應的詞是獨立男性。

當我們在討論獨立女性的時候,是不是在默認男性都是獨立的?

但你再看劇中那幾個男的,陳嶼、許幻山、梁正賢、鍾曉陽……有一個算一個,哪一個能叫獨立男性。

按照對女性獨立界定的標準,他們沒有一個符合獨立的標準。

所以一部鋪開講述都市男女情感的劇,就應該公平展現男女兩種性別的碰撞。

多年前的《奮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裏面沒有所謂的大女主,更沒有大男主。

全員皆是主角,一起畢業一起找工作一起面對生活。

那些職場的不公、日常的牢騷、夢想與現實的失衡……通通不分性別和年齡。

儘管《三十而已》較之前進步了很多,

但從性別獨立的角度,這部劇差得還太多了。

真希望有天,年齡和獨立不再被孤立地拿來說事。

別忘了,焦慮、不安、貪婪、慾望……

是人就有,誰也別避諱誰,也別以此來綁架誰。

(轉載,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