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君臣合作的典範,如齊桓公和管仲、秦孝公與商鞅、李世民和魏徵等,這樣的例子可以列出很多,今天我們來說下齊景公和晏嬰。齊景公與上面提到的君主相比,能力平庸還經常說胡話,被晏嬰屢屢“批評教育”,甚至一天被懟三次。這要換做一般君王還真受不了,但齊景公非常開明、虛懷納諫,在晏嬰的輔佐下,齊國雖然內部有很多問題,仍然在諸侯中保持了應有的大國地位。

齊景公總被晏嬰“欺負”,但歷經近30年的風雨,他和晏嬰的君臣情義卻如鐵似鋼,甚至在晏嬰死後,齊景公伏屍痛哭不願離去,這樣的君臣感情在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其實晏嬰與齊景公友誼的小船,也是在日積月累的爭論中建立起來的。

1、晏嬰重民與愛民,懟齊景公不爲私利

晏嬰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屢諫齊景公都是出自重民與愛民的考慮。針對齊國的時弊,勸諫齊景公施行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強調“德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有一年齊國連續十七天降大雨不止,洪澇災情嚴重。齊景公竟然不聞不問,到處找歌手飲酒作樂。晏子多次奏請救濟災民,但齊景公都拒絕了。晏子最後把自己家的糧食都分給了災民,還將車馬、器物等放在路旁供人們隨便使用。

但自己的力量畢竟是杯水車薪,晏嬰直接去找齊景公說理,他說:“現在洪災導致百姓缺衣少穿,食不果腹,大王還在這裏飲酒作樂對他們漠不關心,這樣不是很殘忍嗎?”說完就氣憤地甩袖而去。齊景公反省了下,不得不下令開倉救濟災民。

晏嬰懟齊景公都是出自以民爲本,對於齊景公窮奢極欲、自我陶醉的作風一點不留面子。一次齊景公到麥丘遊玩,問在那裏的封人(春秋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封人,典守封疆,同時掌管築城之官)年歲多大了,封人告訴他自己八十五歲了。

景公說:“您真長壽啊,請您祝福我吧。”封人先祝他健康長壽,有益於國家,景公不滿足;再祝他的後代長壽,景公仍不滿足;封人便說:“使君無得罪於民。”景公聽了很不高興,說:“只有百姓得罪於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於百姓的?”晏嬰立即插嘴說:“錯了,桀紂不是被百姓誅滅的嗎?”晏嬰這一懟,讓齊景公頓時啞口無言。

2、晏嬰進諫講究藝術與技巧,注重求 “和” 而不求 “同”

指望國君和自己想的一樣是不可能的,晏嬰認爲君臣之間要講 “和” , 就要講互相配合, 取長補短, 保持一種和諧團結的關係 。君主行仁政,啓用賢才 ,臣下要敢於進諫, 匡正君主之過,則國家就會強盛,民衆就會安康。

爲了除掉奸佞,晏子二桃殺三士,晉、燕二國趁亂來襲,晏子就向齊景公推薦,穰苴治軍有方,齊軍鬥志昂揚,令晉、燕膽寒退兵。

晏嬰還巧妙利用齊景公迷信天命,爲百姓謀利。一次齊景公生了疥瘡,接着又患了瘧疾,一年都沒好。晏子藉此機會勸諫齊景公,施行仁政纔不會被上天懲罰,讓官吏放寬政令,減輕賦稅,這樣大王的病就會好了。還有一次天空出現彗星,齊景公擔憂不吉,晏子趁機進諫讓景公減輕稅賦徭役,才能順應天意。

對於齊景公荒廢朝政之舉,晏嬰也毫不客氣。齊景公聽歌手唱新曲,不願上朝接見大臣。事後晏嬰令宗祝執行禮法拘捕以新樂淫君的歌手虞。齊景公非常生氣說:“國家大事 , 百官的政事 , 我願意請您管 , 飲酒品味 , 歌舞音樂, 希望您別參與。”晏嬰說,商封王作《北里》舞曲,沉迷於委靡粗俗的曲樂令國家滅亡,君主怎麼能夠輕易改變齊國原有的音樂呢?”齊景公於是誠懇地認錯改過。

3、君王也要面子, 晏嬰進諫,匡正國君過失,爲其承擔錯誤和罵名

晏嬰能力再強,如果一味的批評君王的過失,齊景公也難免有厭煩的那一天。所以晏嬰在諫匡國君過失的同時,只要百姓能得到安寧,晏嬰寧願爲齊景公承擔錯誤和罵名,在公開場合維護齊景公的威信, 維護良好的君臣關係。

一次,晏子出使魯國。齊景公在此期間,強令民工造宮殿大臺 。冬季天冷了也不停工, 挨餓受凍的人很多,人們都盼晏嬰回來勸諫齊景公停工。晏嬰回來後,齊景公請他飲酒賞樂,晏嬰說 :“大王這樣賞賜我, 請讓我唱一曲助興!” 於是唱道:“冰冷的水洗我,怎麼活! 君王要毀了我,怎麼活!”

晏子唱完,又嘆息又流淚的 。齊景公一聽,也猜出了個大概,說先生何以如此,想必是爲建造大臺這件事吧 ! 我馬上下令停工便是 。晏嬰聽後 , 拜了拜景公, 沒說什麼話就走了 。

晏嬰緊接着來到大臺,拿起鞭子就抽打大臺上那些不幹活的人,邊打邊罵:“你們都有住房躲避日曬潮溼,大王建一座大臺卻磨磨蹭蹭不快點建成 , 都在幹什麼呢?” 這些民工不明就裏,背後都罵晏嬰“助紂爲虐”,國人皆曰:“晏子助天爲虐。”

晏嬰離開後,齊景公停修大臺的命令也來了,大臺上的人們都高興地跑回家了,心裏感謝的是齊景公,而憎恨起來。孔子聽聞這個事後,稱讚晏嬰:“關心民間疾苦、救民於苦難而不自誇,德行高尚足以彌補齊國三代君主的過失而無人可比,真可稱得上是君子啊!”

正是晏嬰的高尚品格,令司馬遷爲之仰慕不已。司馬遷在《史記》中爲晏嬰作傳,情不自禁地讚歎:“如果晏嬰還活着,哪怕讓我爲他執鞭駕車,我也心甘情願啊!”

4、齊景公從諫如流,源於對晏嬰能力的認可和依賴

品德高尚不見得君王都會喜歡,齊景公用人不僅有晏嬰、司馬苴等忠臣良將,也有梁丘據、裔款等阿諛奉承的奸佞之人。之所以對晏嬰言聽計從,還是看重了晏嬰的能力和忠誠。別的不說,晏子使楚的故事,家喻戶曉。楚王多次想要羞辱晏子,都被晏子化解,令不可一世的楚莊王感到慚愧,厚禮把晏子送回齊國,令齊國威望大增。

齊景公將國政託給晏嬰處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齊景公的國內困局,需要一個賢能之人來平衡。

公元前548年,齊莊公與崔杼之妻東郭姜私通,被崔杼等人殺死,擁立齊後莊公的異母弟杵臼即位,是爲齊景公。齊景公繼位後如履薄冰,姜氏政權的勢力日漸衰微 ,有權勢的卿大夫越來越多,越來越強。除了國氏和高氏,崔氏 、 慶氏 、田氏家族紛紛逞強好勝,互相攻伐爭殺,崔氏、慶封氏、欒 、高氏等相繼被滅。

面對這一亂象,齊景公執政後想要學習並恢復齊桓公的王霸之業,就必須啓用如管仲一樣的人物爲相,而晏嬰正是這樣的人。晏嬰多年執政的威望,齊國不管哪個卿大夫都認可他的能力和忠誠。晏子相貌平平,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這樣的忠臣齊景公自然願意拜他爲相。

齊景公能力平平,但有虛懷納諫 , 知錯改過的開明執政作風,不恥下問求諫治國之術,才使得晏嬰能及時勸諫齊景公,改正其不利於治國爲民的言行,進行不同形式的上諫。在 《晏子春秋》 卷一 、 卷二記載的 50 章晏嬰上諫中, 其中就有 49 章是諫齊景公的。就算晏嬰這樣齊景公,齊景公也都基本能納諫改過,確實也是非常不容易。

晏嬰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任上大夫,執政長達五十四年。特別是輔佐齊景公近30年的時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齊國出現了“君臣同欲”、“百姓無怨”、“鄰國忌之 , 百姓親之” 的局面 ,沒有君臣二人的緊密配合是做不到的。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怎麼和諧的君臣也有離散之時。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齊景公悲痛得無法自拔,甚至作出了不合禮數的行爲悼念晏嬰。史載:“行哭而往, 至, 伏屍” , 意思是邊走邊哭,甚至趴在晏嬰屍體上哭泣,這是一個國君對於臣子的發自內心的悼念,歷史上也罕見。

最後齊景公發出悲鳴:“今天降禍於齊, 不加於寡人, 而加於夫子 , 齊國之社稷危矣, 百姓將告誰夫 !” 失去了晏嬰的齊國和齊景公確實也開始走下坡路。墨子說:“晏子知道,晏公知窮矣!”,就是說晏子懂得治國的道理,而景公也終於知道沒有經驗的人治國確實束手無策了。

前490年,齊景公死後,齊國大權落入田氏手中。田乞立公子呂陽生爲君,是爲齊悼公,其實就是一個傀儡。而呂氏齊國也在前386年走向了衰亡,周安王冊封田和爲齊侯,田氏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完成了田氏代齊的步伐。

田氏能夠成功代齊,也是幾代人在齊國廣施恩德的結果。晏嬰曾勸齊景公阻止田氏這一行爲,同時要多體恤百姓,籠絡齊國民心,但齊景公卻沒有誠心接受這一勸諫,讓田氏廣聚民心,最終完成了政權的交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