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今天的主題是聊一下古代士兵在防守城牆時,面對對方架設上來的雲梯,爲何選擇往下扔滾木石頭而不直接將梯子推倒呢?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咱先聊一下爲什麼古代士兵爲何非得拼命攻城,繞過去不是更直接嗎?

攻城部隊面對橫在前方的城池,兵力要遠遠的大於守城的兵力,當時的城池和咱現在的城市作用差不多,所有的生活、娛樂、醫療等資源全部都集中在城池內部,其餘一些耕地會有可能在城外。因此作爲城池守衛的一方,他們經常遇到幾倍於自己的兵力圍困攻城的現象。

爲何攻擊的一方非要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佔呢?前面也提到了,那就是裏面的資源與補給,還有衆多百姓與士兵。古代打仗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資源的掠奪與土地的侵佔,如果將這座城市留在後面,而繼續大軍深入,那麼無疑就相當於將自己的後背交給了敵人。這座城池就好像一把匕首頂住自己的後背,前方作戰還需要糧草與後勤的補給,這座城池將成爲補給線上最大的障礙,他們進可攻,退可守,成爲無法解決的一個點。

因此作爲進攻一方,他們崩了門牙也要將這座城池攻下來,不然就只能無功而返。歷史上的洪都保衛戰就是這個道理,當時陳友諒幾十萬大軍,進攻金陵,洪都作爲金陵的門戶,承擔着首當其衝的作用。陳友諒大軍在洪都對戰了85天,使得陳友諒喪失了剿滅朱元璋的最佳戰機,無奈吞下敗果。這並不是陳友諒用兵古板,而是不得不這麼做。

這就可以理解,進攻一方爲何要不惜一切代價攻佔城池了。當時的城高牆厚,一聲令下,士兵架設雲梯,與撞門機械排隊向前。迎面而來的先是一陣箭雨,之後便看到雲梯被搭設在城牆頭上,血戰開始。

不要被影視作品影響,真實的攻城時,後方是有重弩或者弓箭來掩護前方的士兵來攻城,並不是讓他們單獨扛着雲梯往上爬,作爲守城一方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他們要小心順梯而上的敵方士兵,也要時刻小心射過來的弓箭與重弩,這樣留給守城士兵的操作空間就不多了。

再傻乎乎的衝到前面,冒着生命危險去推翻梯子,明顯是划不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梯子搭在城牆上,上面爬滿了人,因此一兩個人的力氣根本沒有辦法讓梯子倒下去。並且後期的雲梯經過改善之後,爲了方便士兵攀爬,角度做的都比較大,想要將梯子推翻,就需要很大的力氣,還可能借助於長杆等工具才能將梯子推翻。

守城一方的兵力本來就少,十幾個人才能推翻一個梯子,這就使得兵力更加緊張,一不小心再被強弩射殺幾個,根本划不來。單純推翻梯子,敵方還可以將梯子扶起來,再搭上,這樣耗費的就是守城方的精力。隨着攻城器械的發展,雲梯也由一開始的一根梯子,後來經過改良與提高,被加工成爲車載雲梯,這就使得雲梯的底座更加的牢固,守城士兵想要推翻雲梯所要花費的代價也就越大。分析利弊之後,最大限度的延緩敵人的進攻鋒芒,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士兵,纔是最重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滾木與石頭顯得就比較好用了,順着梯子滾下去,一清一串,美滋滋。對於守城士兵來說,也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

除了用石頭與滾木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油料然後點火焚燒,這能起到一勞永逸的作用,這個方法的成本比較高,古代的油料屬於高端消費品,大量用於防守城池肯定是沒辦法滿足的。

後記

古代打仗,冷兵器時代拼的就是消耗,傷害最大的還是雙方的士兵,一將成名萬骨枯,哪個朝代不是這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