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高涔朝,36氪經授權發佈。

在視覺文化盛行的當下,人們通過圖像表現自己、獲得關注,也通過圖像瞭解他人、觸達世界。一張能夠出現在社交媒體上的圖片,往往經過了多個圖像美化的環節,如美顏(磨皮、美白、面部重塑、瘦身、祛斑祛痘、亮眼)、套用美圖濾鏡、增加其他裝飾性元素等。形形色色的拍照美圖APP給我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美圖濾鏡,膠片風、小清新風、ins風、油畫風、灰調風、電影風……我們根據拍攝情景選擇合適的美圖濾鏡,力求讓自己在社交網絡中發出的每一張照片都達到最好的呈現效果。

那麼,已成爲網絡文化一部分的美圖濾鏡,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我們爲何如此熱衷於追逐美圖濾鏡?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濾鏡這一互聯網時代的特殊產物,梳理濾鏡的誕生過程與發展歷史,剖析濾鏡開發背後的技術與社會文化因素,探討濾鏡使用行爲與時代美學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我們迎來了一個圖像的時代。智能手機給予了人們便捷化的拍照體驗,誇張一點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這更是一個以圖像呈現風格取勝的時代。

有行業報告指出,每十個移動網民中,就有四個裝有拍照美圖APP。形形色色的美圖濾鏡成了人們的親密夥伴,喫飯時拍照要用濾鏡,旅行時拍照要用濾鏡,走路時拍照要用濾鏡,“你用的美圖濾鏡真好看,快告訴我是哪一款”變成了一句日常的社交問候。

與人們旺盛的“P圖”需求相伴而生的,是火熱的美圖類APP市場。有報告指出,2019第三季度中國拍照美圖平臺用戶規模爲2.15億人,女性用戶佔比71.5%,男性用戶佔比28.5%。國內拍照美圖APP產品多樣、產業鏈完善,許多互聯網巨頭都開發或投資了相關APP。

而美圖濾鏡則是拍照美圖APP最重要的技術工具之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張圖片的視覺效果。美圖濾鏡和美顏技術還有所不同,後者主要用於有人物出現的圖片,而前者可應用於一切圖片。

那麼,風靡全球的美圖濾鏡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爲何在日常生活中如此依賴濾鏡的使用?氾濫的濾鏡使用現狀又給我們時代的審美帶來了哪些影響?

濾鏡的前世與今生: 從物質實體到數字算法

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便一個美圖APP都帶有各式各樣的濾鏡,但是這種數字形態的濾鏡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史才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在數碼與手機攝影興起之前,濾鏡是一種相機附件,由可插入光路的濾光鏡組成,是一種具有物理屬性的鏡片。濾鏡被安裝在相機上,用於色彩校正、顏色轉換(或光平衡)、分色或減色、影響反射或抑制眩光、調整紅紫外線等。顯然,早期的濾鏡更多是專業攝影師的專屬。

而真正的數字美圖濾鏡則等到Thomas和John Knoll於1988年推出Adobe Photoshop後才逐漸出現。Adobe Photoshop,即今天廣爲人知的“PS”,是一款以電腦爲主要終端的圖像處理軟件,它可以編輯和合成多個圖層中的位圖,支持圖層遮罩、圖像合成和包含RGB、CMYK、CIELAB、專色通道和雙色調等多種顏色模型。

九十年代後期,數碼相機的普及使得攝影變成了一項大衆化的藝術。在計算機的終端,人們可以使用Adobe Photoshop進行圖片的後期處理,被確定好的參數調整步驟可以設置爲一種預設,供下次使用。但Adobe Photoshop的操作是複雜的,這使得數字濾鏡在圖像美化上的使用並沒有得到普及。

與此同時,數碼相機本身也蘊含着美圖濾鏡的影子,這體現在數碼相機會內置拍攝時可供選擇的特定場景模式,這些場景可能包括肖像、燭光肖像、夜像、煙花、日落、食品、兒童、寵物、風景、體育等。選擇某一個特定的場景模式會使相機在該場景下自動調整參數,增大渲染效果。如日落模式可以增強暖色,拍攝出的日落會比真實的日落更吸引人。

變革性的轉折發生在2010年,一款名爲Instagram的圖片社交軟件上市後迅速受到歡迎,兩個月內便“俘獲”100萬註冊用戶的心,截至2019年5月,Instagram已經擁有了10億用戶。該公司創始人之一Kevin Systrom在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解釋了Instagram的產品理念:“爲了讓手機攝影變得更快速、美觀和有趣。我們從經驗中瞭解到,在手機上拍照並不能帶來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創造了濾鏡,以獲得更藝術化的體驗。”

Instagram中的濾鏡是最早被廣泛使用的數字圖像濾鏡,後來也被中國美圖APP借鑑和模仿。

一個濾鏡的誕生: 社會與算法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在最初具有美圖濾鏡功能的Adobe Photoshop上,合理準確進行照片參數的調整,需要成熟的攝影專業知識與技術設備的支持。

手機端的美圖APP則打破了這種技術與專業的壁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濾鏡就是一種圖像處理的快捷方法。使用原始相機拍攝到的圖片往往是有瑕疵的——亮度不夠高,人物不夠白,色彩不夠好,整體沒感覺等等。於是爲了獲得更好的圖像呈現,人們不斷套用各種濾鏡,在這一過程中,濾鏡產品的更新迭代可謂飛速。

以興盛已久的膠片濾鏡爲例,我們可以從中一窺濾鏡是如何在社會與算法的雙重作用下誕生的。

自從19世紀初用相機捕捉到的第一張照片震驚世界以來,隨着技術工具的改變,該媒介變得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容易獲得。膠片相機作爲攝影史上重要的攝影媒介,已經有近兩百多年的歷史。膠片相機使用膠片(一種附着有銀鹽感光材料的塑料片)爲載體,拍攝後的膠捲要在暗房經過沖洗才能成爲照片,在拍攝過程中無法知道拍攝效果的好壞,而且不能對拍攝照片進行刪除。

膠片美學的形成與膠片拍攝所依賴的特殊物理介質、膠片攝影師幾百年來的風格探索、膠片藝術在社會中深厚的文化積澱都密切相關。簡單來說,膠片美學是由光影的靈韻、成像的顆粒質感、顏色的風格化呈現、拍攝過程的無序與偶然共同構成的。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訊息,即使在數碼攝影技術發達的今天,膠片相機作爲媒介本身所攜帶與遺存的訊息依然深深影響着攝影實踐活動。在數碼攝影橫掃市場、膠片攝影漸次退場的時代,人們開始懷念起有着特殊質感的膠片美學,可昂貴的膠捲與相機又讓人們對此望而卻步。於是,膠片風格的美圖濾鏡應運而生。

在最早提供美圖濾鏡的Instagram中,“X Pro II”是其幾款最早的數字圖像濾鏡之一,Instagram上的第一張照片,就是由創始人Kevin Systrom使用“X Pro II”濾鏡製作後上傳的。這款濾鏡就是典型的膠片數字圖像濾鏡,即通過大幅增加照片的對比度和飽和度,在照片邊緣添加漸變的陰影來模擬膠片相機的拍攝效果。

膠片風格的濾鏡也是Instagram上最多的幾種濾鏡之一,由Instagram掀起的膠片文化熱潮,一直影響着我國膠片濾鏡的本土化開發。

與此同時,膠片濾鏡背後所依託的算法機制也不能被忽視。一張圖片在拍攝者完成拍攝後就變成了脫離拍攝者主觀意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物,但是圖片本身卻蘊含着豐富的技術參數,這給對照片進行後期調整提供了可能。這些參數複雜而繁多,包括色溫、色調、曝光、對比度、高光、陰影、飽和度、清晰度、色相、明亮度等。每一個參數的細微調整都會影響照片最終呈現的色彩、質感、樣貌與風格。

所以,我們可以把美圖濾鏡看作照片綜合參數的快速調整,這些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數字圖像濾鏡遵循着計算機二進制的編碼規則,由軟件工程師設定和製作。膠片濾鏡程序設計者對於膠片相機成像效果與美學風格的理解,影響着當時濾鏡的生產進行,影響着日後濾鏡的使用效果。

如今,幾乎人人都會使用濾鏡,優質的濾鏡就成了稀缺資源,濾鏡功能的呈現效果越好,美圖產品的價格就越貴。人們如果想要使用更多更好的濾鏡,就需要付出幾十甚至上百元進行購買,如美圖軟件VSCO需要每年支付138元纔可以使用全套濾鏡,膠片美圖軟件NOMO也是需要支付138元購買會員纔可以使用所有模擬膠片相機的美圖濾鏡。

作爲時代審美風向的流行濾鏡

美圖APP生產了風格多樣的濾鏡,人們在社交平臺發佈經過濾鏡美化過的圖片,同樣也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更新穎更有表現力的濾鏡,進而去學習與模仿。所以一些美圖APP會逐步向圖片社交平臺轉變,實現圖片美化與線上社交的融合。

當使用濾鏡逐漸成了當代人的習慣,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日常生活的濾鏡化,越來越多的人火熱地追捧着某些濾鏡。

於是,我們看到同一款數字圖像濾鏡被應用在不同的生活場景,無論是喫飯、學習還是旅行,拍攝者拍攝時的狀態已無關緊要,只要發佈套用過該濾鏡的圖片,這些場景便統統蒙上了該濾鏡所傳達的情緒和意境,創造着屬於該濾鏡的價值與意義。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某種風格的美圖濾鏡風靡互聯網,諸如日系風、ins風、復古風、暗藍色調風、青橙色調風等等。美圖濾鏡換了一撥又一波,人們永遠在追逐下一款能夠引領時尚的濾鏡。

具有更優質濾鏡功能的美圖APP往往會得到更多人的青睞,與其說數字圖像濾鏡繼承了某種攝影美學,不如說它再造了某種攝影美學。然而這種美學是非自然的,是經過算法設計的,是同質化與失真的。不知不覺中,濾鏡成爲了時代審美的某種風向,透過濾鏡的流行,往往也能看到某一時期主流網絡用戶的審美偏好。

重思濾鏡

今天,我們正經歷着一場巨大的視覺文化轉向,視覺因素一躍成爲了當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成爲創造、表徵和傳遞意義的重要手段。這是一個濾鏡的時代,在充斥着視覺圖像的網絡空間中,能夠被聚焦的圖像幾乎都經過了修改。

與其說使用數字濾鏡工具進行圖像美化是用戶主動選擇的結果,不如說這是一種由二進制算法主導、由程序設計者隱蔽實施的符號霸權,這樣的符號技術實踐再造了一種專屬於美圖APP的獨特美學。

我們不能忽視數字圖像濾鏡之下被美化、被過濾、被遮蔽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與數字圖像濾鏡技術的生產過程有關,與濾鏡生產者對攝影美學的主觀理解有關,更與我們每個人的濾鏡使用和傳播行爲有關。

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人們使用數字圖像濾鏡的行爲是一種技術賦權。通過簡單頁面操作進行着的圖像美化處理,正無限接近於以往只有通過專業技術操作才能達到的效果,這是信息技術打破專業壁壘的表徵。

另一方面我們要警惕這種由資本和技術主導的數字圖像濾鏡生產,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實世界的失真與審美觀念的同質。

註釋:

1.視覺文化轉向:指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充滿圖像、用視覺來感知的世界。該判斷見於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的論述,他指出,在我們所生活的新世界中,以信息複製和圖像傳播爲基礎的社會再生產秩序正逐漸替代以勞動力和物質生產爲基礎的舊工業秩序。

2.二進制算法主導:美圖濾鏡的開發者在開發美圖濾鏡時,要在電腦上使用特定軟件對於該濾鏡達成的效果進行模擬,根據模擬效果的參數規格進行二進制代碼的程序編寫。如常用的開源的濾鏡開發軟件有ZphotoEngine等。

3.符號霸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美圖濾鏡的開發者憑自己的理解,通過相關美學符號的徵用,用算法設計了美圖濾鏡,我們使用美圖濾鏡之後的呈現效果會是什麼樣的,我們並沒有商量的餘地,這是已經被美圖濾鏡的開發者事先設定好的,這是一種潛在的霸權。

4.技術賦權:一項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會給予普通人一些以往沒有的權利,如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可以獲得海量的信息諮詢,手機的普及讓我們得以更方便的拍照攝影。

參考文獻:

1.李 穎.美圖的視覺魅惑:神話化身體的表徵、展演與超載[J].中國青年研究,2017(03):25-30.

2.極光:拍攝美化行業研究報告

https://community.jiguang.cn/article/383790

3.2019年第3季度中國攝影美化平臺市場研究報告

http://www.bigdata-research.cn/content/201912/1021.html

4.寶麗來色調|安迪·沃霍爾、Chanel也曾迷醉

https://mp.weixin.qq.com/s/8IgaXU1T7ecgBB5PZsbFa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