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後半句更經典,領悟後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人類在艱險的環境中不斷進化,最終有了文明的出現。從狩獵爲生,到圈養動物,種植糧食,人類大獲成功,不僅種族數量直線上升,還成爲了難以超越的強者。

農耕伴隨着人類文明的整個歷程,在《管子·小匡》中也有“士農工商四民”的記載。那麼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因爲農作物是生活所需。而商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在古人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商人是排在“四民”最後的,也就是說地位是最低的。這些人爲何會自願成爲社會最底層的人呢?據史料記載,商湯時期的紡織業相當發達,商湯爲了削弱夏的國力,便組織婦女織布紡紗,用以換取夏的糧食。

最後的結局是,商湯滅了夏朝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然而當週朝建立後,商族人的身份來了一個本末倒置,瞬間由統治者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生活變得十分艱辛。商族人爲了過上好日子,紛紛重操舊業——做生意。

時間久了之後,人們便有了一個在心裏接受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簡稱“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商人和其他所有職業的人都是平等的。因爲經商能夠賺取更多的財富,如今的商人往往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源和生活質量,其地位也日益攀升。

很多年輕人都有自己創業的理想,靠自己的雙手去打拼一片天地,從而獲取更好的生活水平。但數千萬的創業大軍中,真正能夠成功的並不多。

對於經商的人而言,腦子要轉得快,眼光要獨到,說話要有藝術水準,這樣才能在商場中處於屹立不倒的地位。

而老祖宗早就有了忠告,這種以俗語的形式傳播下來的經典語錄,至今還被廣爲傳頌。前半句是:“人無笑臉莫開店”。

正所謂笑一笑,十年少。乾淨的笑容能很快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本來互不相識的兩個陌生人,不由自主地產生出信任感,這也是促成交易的有力保障。

試想一下,在一條競爭激烈的小喫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鋪整齊地排列着。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在依靠各種促銷活動和過硬的行業水準謀求發展。但能夠讓顧客深深記住的除了味道,還有老闆的待人態度。

笑臉相迎的肯定會給顧客一個很好的就餐心情,這樣的服務是很貼心的,也是留住回頭客的有力武器。在其他各方面都大同小異的情況下,一個帶着燦爛的笑容和動聽的話語,一個板着臉愛搭不理,說話難聽,誰更能長久地生存下去,不言自明瞭。

如果連笑臉相迎都做不到的話,那奉勸你最好不要去開店了。這是老祖宗在無數次實際生活經驗中得出的結果,聽了勸告就能少走彎路,徑直走向成功的彼岸。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細細品味一番會恍然大悟,這是更加經典的經商總結:“會打圓場自落臺”。

正所謂“無奸不商”,反過來也是一樣的“無商不奸”。當然這並不是純粹的貶義,而是偏向於中性。因爲經商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要獲取利潤,要把財富聚集在自己的腰包裏,不“圓滑”一點,怎能促成交易呢?

這與誠信經營並不矛盾,打出去的招牌和承諾一定要兌現,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謀求利益,也給了消費者一個心甘情願掏錢的理由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爲呢。

打圓場不是“和稀泥”,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項藝術。打圓場有一個清晰明瞭的目的,那就是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一個會做生意的人,肯定是“油嘴滑舌”的語言大師。不僅如此,還要深喑處世之道,方能遊刃有餘,財源滾滾。

把這句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真正的精髓領悟了以後,生意自然會好起來,開門做生意的人,不妨試試。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