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天下賢良方正之士到長安問策,董仲舒提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應當在思想上進行大一統,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對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大一統很是賞識,不久就開始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獨尊儒術之後,官吏來源只要出自儒生,儒學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從此,儒家思想成爲中國古代正統的思想,所以獨尊儒術成爲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獨尊儒術,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了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學術的發展,對多元文化的發展非常不利。

說到多元文化,就不得不提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時代,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好一個多元文化盛世。

而選擇哪一種思想理論作爲一個國家或者王朝的統治思想,直接關係到一個王朝制度的制定和文化氛圍的營造,更關係到王朝和國家的命運。

漢朝建立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漢朝奉行的是黃老思想,也就是無爲而治的政策。

漢朝建立之後,國內經濟、政治、邊疆形勢都比較嚴峻,秦王朝的敗亡教訓歷歷在目,所以漢初以劉邦爲首的大漢君臣思慮再三,嚴格制定了一套“輕徭薄賦慎刑”的政策:“省事節用,量刑從寬,對下屬不苛察細過,虛懷自持”。

這是典型的黃老思想,之後一直被漢武帝之前的漢代統治者沿用。漢武帝雖好大喜功,但是絕對是個雄才大略想有一番作爲的皇帝,所以他纔會施行思想大一統的”獨尊儒術“的政策。

漢武帝的這個政策意義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說若不是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大漢王朝可能會混亂。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且看漢武帝之前推行黃老政策對漢朝的影響。

凡事都有兩面性,黃老政策對漢朝的影響也不例外。

漢朝推行的黃老政策在當時起到了穩定局勢、安定人心的作用,對恢復秦末以來戰亂破壞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說白了就是有利於當時經濟恢復和文化發展。

但是黃老政策是思想核心是道家的“無爲而治”,在“無爲而治”和“安定”思想的指導下,帶來了一些不利於中央集權的消極後果。

1、不利於中央集權的發展

漢代封了很多諸侯王,這些諸侯王長駐外地,都有自己的封地,勢力越來越大,加上皇帝對一些驕縱跋扈的諸侯王的縱容,讓一些諸侯王國的勢力甚至凌駕在大漢朝廷之上,這就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王國勢力越來越大,終於釀成大禍,頂峯便是著名的“七國之亂”。

2、官商勾結,欺行霸市,造成大規模土地兼併

在“無爲”思想的指導下,各級地方官府消極苟安,完全喪失了積極進取精神,對於一些不法商賈擾亂市場,欺行霸市,甚至利用高利貸兼併農民土地等行爲的處理十分不公。這就導致漢代經濟秩序的混亂和大規模的土地兼併高潮的到來。階級矛盾越來越嚴重,這些對漢朝的國力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漢朝國力。

3、國力削弱

國力一弱,必定要捱打,於是在面對北方匈奴咄咄逼人的騷擾侵略,漢朝只能一味採取消極防禦的策略,以“和親”這種屈辱退讓的條件來換取一時的和平。

這些都是奉行黃老政策給漢朝帶來的消極惡劣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黃老政策已經不適合在漢朝繼續推行了,黃老政策已經跟不上漢朝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了,轉變勢在必行。一種思想不能讓社會持續進步,必然被社會淘汰,於是便有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