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出自《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一計。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用兵策略,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明末清初,一些有心人,根據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鬥爭經驗,博採羣書,編纂而成《三十六計》。但是此書何時何人所撰,已難考證。

《三十六計》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今日與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如何運用《金蟬脫殼》之計,使司馬懿喪失了滅蜀最佳時機的,且又保蜀國得以延續國祚29年。

一、原典解讀

《金蟬脫殼》,是說蟬變爲成蟲時,會脫去幼蟲時的殼。比喻用計脫身。出自《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一計,原文: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上蠱。

大意:保存好自己陣地的原形,造成強大的軍事態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輕進,而我軍則爲之後的反攻積蓄力量,做出的戰略撤退,此爲金蟬脫殼之計。

二、未雨綢繆巧安排

諸葛亮,一代明相,小以報先主三顧之恩,大以報恢復漢室江山爲己任。他不辭勞苦,六出祁山,最終在五丈原相星隕落,真正實現了他《後出師表》所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錚錚諾言。

說起諸葛亮在三國裏最大的對手,莫過於司馬懿了。二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兩大軍事家,無論是在軍事戰略和戰術上,不分伯仲,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然而諸葛亮所保的卻是一位,只知喫喝玩樂,不思進取的昏庸之主,諸葛亮經年累月的忙於國事,征戰沙場,最終積勞成疾,累死於五丈原軍營中。

但是致死不忘憂國,所以他在逝前,把人事委任,如何撤兵,安排的有條不紊。因爲他知道,如果司馬懿得知自己病逝,一定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那樣,蜀軍不但會全軍覆沒,蜀國也必亡。

反觀蜀漢這邊,如果將士得知丞相病逝,那將嚴挫軍士的士氣,而且一直心懷怨氣的魏延,定會製造兵變,奪取軍權,所以暗中受計於馬岱除之。

最後一計,便是“金蟬脫殼”讓蜀軍安全有序的撤回漢中。這一計還有一句俗語叫“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三、金蟬脫殼,“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諸葛亮這一計,在《三國演義》裏,可謂是神來之筆,精彩至極,也是諸葛亮最後一次算計了司馬懿。

司馬懿數次派人,探查五丈原蜀國軍營,得出結果是蜀軍確實已撤兵。

此時,司馬懿懊惱萬分,火速率軍追趕,有一口吞併蜀軍之勢。《三國演義》第140回,文中曰:“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正興沖沖追來的司馬懿,攏眼神一看,“蜀軍衆將擁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皁絛。”

嚇得司馬懿魂飛魄散,喃喃地道:“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

說着,司馬懿調轉馬頭,鎩羽而去。此時姜維大叫曰:“賊將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計也!”

司馬懿哪裏還管這些,只顧逃跑,這一跑就是五十多里。當魏將趕上,扯住司馬懿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

讀到這裏,你會不由的一笑,司馬仲達這次嚇得不輕,頭在不在自己肩上,都猶豫了。

其實司馬懿之前,已經被諸葛亮打怕了,生怕諸葛亮病逝的消息是假,於是急忙撤軍,逃回大營。這就是諸葛亮的《金蟬脫殼》之計,可謂神來之筆,妙不可言。

結語

諸葛亮至死不忘憂國、至死不忘老對手司馬懿的用兵如神。無奈之下,才用木雕雕成自己的模樣,以《金蟬脫殼》之計,嚇跑了司馬仲達,也使蜀國國祚得以又延續29年。

諸葛亮的這計也是以時間換空間,司馬懿撤兵,漢軍得以保全,也保存了蜀國的實力,雖然把取得的土地復丟,但是,卻使司馬懿喪失了滅蜀的最佳良機。

否則,以當時的蜀軍及文臣武將,沒有任何一位可與司馬懿抗衡。那樣的話,以司馬懿的用兵速度及果斷行事的性格,蜀軍必會全軍覆沒,蜀國也許會提前二十九年滅亡。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十六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 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