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驢友徐霞客,沒功名沒收入,哪來的錢幾十年都在遊山玩水

最近聽到很多朋友聊起中年危機,大概都是工作不如意、婚姻不幸福等等,尤其是談到職業與個人業餘興趣這個話題,似乎就不可避免談到“錢”這個概念,人的一生究竟是爲了賺錢,還是賺錢爲了人生?

假如我們有一個興趣,覺得人生沒它不行,有它才快樂,但是沒有資助、沒有認可、沒有利益也沒有前途,你會爲了它放棄一切,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嗎?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但是翻遍歷史,竟然就看到了那麼一個“苦行僧”似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霞客。

明代第一驢友徐霞客的人生信條:除了玩,還是玩

1587年徐霞客出生於江蘇江陰的一個鉅富之家,家底殷實,祖上爲官作宰,門生故吏很多。注意,這是一個重要信息,意味着徐霞客一出生就不需要爲生計奔波,而是那種家庭背景深厚,錢財無憂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有錢公子。

據說徐霞客之所以對旅遊那麼熱衷,有一大根源是源於父親徐有勉,他的父親徐有勉才學過人,但就是不願科舉也不願出仕,也不同權貴過多交往,一生喜好遊山玩水。放在正常人看來,這個徐有勉毫無疑問是個“遊手好閒”的人,但是人家愣是能把遊山玩水玩出一套花樣來:他對各地地理山川和風土人情都有自己的見解。這份見解後來被兒子徐霞客繼承,於是兒子徐霞客也成了一個和父親一樣的怪人。

徐霞客從小就不想科舉,不想出人頭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而且不是玩那種小孩子的遊戲,是到處瞎轉悠,遇山爬山,遇河過河,膽子極大。

是的,他的這份“頑劣”還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們告訴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行。於是,長大後的徐霞客真的不考科舉,反正家裏有錢,決定出去旅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徐霞客選擇從心,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1608年,22歲的徐霞客頭戴母親爲他縫製的“遠遊冠”,從家鄉出發,開始了長達33年之久的旅行序幕,風餐露宿,不怕喫苦,不怕捱餓,一年旅遊一次,一年“休息”一次,也就是說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顧父母之外,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慢世界的跑,從江浙一帶到湖廣、四川、遼東、西北,大明十三省他全部走了個遍,只爲了攀登。

旅行家最大的問題:錢從哪裏來?

值得注意的是,旅行家和武林大俠是有區別的,後者出門沒錢了可以“劫富濟貧”,而前者出門要花自己的錢。可是從22歲開始,在此後的30多年中,不事生產的徐霞客不停在外旅行似乎從未爲車馬費、住宿費、導遊費、餐飲費煩惱過。

而在徐霞客後來成書的筆記《徐霞客遊記》中曾記載他遊天台山時有僧人蓮舟同行,同時有兩位僕人幫忙負擔行李,也曾記載說遊白嶽山、黃山及福建的武夷山時有叔翁徐潯陽同行等等,不難看出他出門喜歡結伴,而且一般還有僕人隨從幫忙負擔行李和照顧他,也就是說,在旅途中,不事生產的他不僅開銷自己的旅費,也分擔朋友和僕人的支出。

知道錢爲何物的我們難免發出滿頭問號——他是如何做到玩了一輩子不差錢的?

第一:父母資助

事實上徐霞客前半生的出走,基本都是由家裏的田產和商鋪收入在支撐,比如到了最後幾年,坐喫山空的他經濟來源確實有些捉襟見肘了,但是在和朋友金祥甫借幾十兩銀子”以渡難關“無果後,他想辦法還是從金祥甫那裏搞到二十兩,並且說用家裏二十畝田的租金來還。

當時他曾將這件事記載在自己的遊記裏,摳門小氣的金祥甫就此上了歷史,也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徐家的豪富,幾十年供徐霞客遊玩,到最後仍可以產出,可謂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二:官方贊助

旅行後期的徐霞客因爲走遍了很多地方,結交了很多朋友,也因爲自身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無所不知的龐大學識積攢了很高的知名度與才華,也有了許多粉絲。甚至,他憑藉着自己龐大的”粉絲團“效應,還從中軍唐玉屏手中得到的“馬牌”,也就是使用驛站的證明信,自此之後他可以免費住到驛站的招待所中,起碼喫住這兩塊費用就很大程度上由“自費”變成了“公費”。

據說,直至55歲生重病之前徐霞客都是“首席國家旅行官”,住宿有人招待,喫喝有人招待。

第三:朋友支持

當然,徐霞客的旅行也少不了朋友們的支持,比如通過好友陳眉公他在雲南結識了名士唐大來,因爲與唐大來相談甚歡,不僅獲得大把旅費的贊助,唐大來還替他寫了一封介紹信,沿路讓自己的朋友們接應他,可謂有人走遍天下,一路發揮了人脈網的作用,接受各個朋友、朋友的朋友的幫助等等。

可是,探究完了徐霞客的“錢”之來源,我們回頭去看,就像文章開頭那個話題,不免發現徐霞客從來沒在意過錢這東西。

從俗世的角度看,他是個怪人,不考功名不做官就算了,連成家立業的事也不幹,但是換個思路想,人只活一輩子,短短几十年,如何生活難道不是自己的事嗎?

徐霞客的強大之處就在於他幾十年從不爲外界的聲音所動搖,立志玩,就玩他一輩子,直到1641年他病重逝世,留下一本《徐霞客遊記》,在這本書中記載了中國山川的詳細情況,涉及了地理、水利、地貌等情況,被譽爲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著作,就此名留青史,可謂玩出了很多文人沒玩出的花樣與名聲。

於是,我們去看很多不平凡的人物,難免只有一句振聾發聵的深思:所謂成功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