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幾乎每一個新手設計師,都會被要求多下載優秀的產品把玩一番。但如果你下載後不知道從哪裏開始體驗,也發現不了那些優秀的設計細節。那建議每天逛一次優設的「細節獵人」,每天都有新的產品細節上線 → https://www.uisdc.com/hunters

當然,你也可以不定期來看優設的產品案例分析長文。比如今天這篇:

阿里巴巴菜鳥裹裹中的「不打擾式」提醒

菜鳥裹裹APP中的通知設計,我稱它爲「不打擾式」通知,現在一般的產品爲了促進用戶活躍度都會頻繁push一些消息給用戶,如果用戶被通知裏面的內容吸引,打開APP,就爲該產品貢獻了一個「日活」,雖然有些消息是比較有價值的,但是大部分還都是營銷類消息,例如「XXX降價促銷」、「iPhone 11立減600」、「大牌包包花唄付款24期免息」…

由於所有產品幾乎都採用這種方法來提高業務指標,用戶們逐漸開始禁止了各種APP的通知權限,所以現在對於一些電商類型的產品來說,通知打開率已經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考覈指標。作者也是習慣了只打開兩三個APP的通知權限(微信、支付寶還有公司內部通訊APP),但是最近作者突然發現了菜鳥裹裹中的通知居然可以讓用戶自行設置,如下圖:

用戶可以自行設置提醒消息的類型,包含攬收、派送、代取件、簽收、已發貨等電腦等都可以分別設置是否允許通知,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免打擾的時間段,例如如果你不想在工作時間被這些消息打擾則可以在上圖右側的頁面中設置9-21點免打擾。

以上功能雖然新鮮,體驗也很好,但是如果僅僅如此的話,還算不上是非常亮眼的設計,最讓作者感覺長見識的是下面這張圖的內容:

同樣一條通知消息,如果用戶同時安裝了淘寶、支付寶、菜鳥裹裹幾個產品的話,很有可能收到多條推送,或同時收到短信提醒和APP的推送通知,這對用戶來說無疑是更大的干擾,所以在這個頁面中,用戶可以選擇只開啓一個APP的通知,或只接收短信通知,這樣一來用戶對「通知在哪裏」「去哪查物流」等等問題都有了更明確的預期。

案例中的這種做法雖然可能會損失一部分被通知內容吸引而來的用戶,但是卻通過更好的不打擾體驗培養了用戶習慣,一旦用戶習慣了使用菜鳥裹裹查看物流信息,那接下來可能就會使用這個產品裏面更多的功能,例如寄快遞、買東西等等,這樣能夠帶來的收益可能會更大。

我在京東內部通訊軟件發現了一個設計亮點

這個案例是我在公司內部的通訊軟件裏面看到的,最近入職了京東,像這樣規模比較大的公司一般都會有內部使用的通訊軟件,像一些申請報銷打卡,或是內部溝通網盤這些功能都不能使用外部的軟件,必須用自己的,前幾天我就在這裏面看到了一個不錯的設計細節。

是這樣的,那天晚上我加班到晚上十點多,當時就發現公司有一個福利,如果你加班時間超過三個小時,並且時間是10點以後的話,就可以打車回家,公司會報銷費用。這本來是非常簡單的邏輯,計算一下加班時長、判斷下班時間就可以了,但是之後的某天我卻發現了一個亮點:某個週五晚上11點的時候我收到了一條提示,如下圖:

我看到之後就感覺比較驚訝,因爲我們基本上天天加班到10點多,但是這個提示還是第一次看到,回想了一下在加班時間還沒到的時候,我曾經點擊了用車的操作,我對這個提示的出現規則有了一個猜測:

場景1:當用戶滿足用車條件時,不會主動對用戶進行提醒

場景2:當用戶在未滿足條件時曾經點擊過用車,則在滿足條件後會發送這條提醒

這個規則還是比較有意思的,

在場景1中,並不是所有用戶都會在滿足條件後馬上下班,不是需要馬上用車,此時如果給用戶發送提醒的話對用戶來說是一種打擾,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應該也不會鼓勵用戶到點就下班,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在場景2中,由於用戶已經產生了用車的操作,此時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目的性了,用戶之後的行爲是可以預測的,所以此時進行推送通知對用戶來說不僅不是打擾反而是非常友好的提醒。

解讀拉勾APP中面試功能的設計目的

這個案例是我在拉勾招聘裏面看到的一個設計細節的解讀,主要是想說一下我對這個功能的理解,這是一個特別常見的功能但是昨天再次看到的時候想到了一些更深一層的東西。在這裏分享給大家。

場景是這樣的,在拉勾的投遞記錄頁面。下面有五個標籤,分別是投遞成功、被查看、待溝通、面試和不合適。這些標籤的分類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在找工作時投完簡歷之後的不同階段,會把我們投遞進度進行區分顯示。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麼這種招聘產品普遍都會做這種功能?

當企業用戶,也就是招聘公司看到簡歷後可以在這個軟件上直接發送面試邀請,而不是建議用戶去使用的傳統郵箱方式。

第一點:在一個產品中進行簡歷的篩選和麪試邀請,對於hr來說效率是更高的,這個也是我之前的理解。但是我昨天又想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就是關於這個面試階段的區分和後續操作的存在意義。(面試者到達公司之後還需要在產品裏進行簽到,面試後還可以對公司進行一些評價)

我認爲除了是要增強hr的工作效率之外,還有一層目的讓用戶在面試之後的階段能夠再次打開這個產品,對於招聘類型的產品來說,如果只使用招聘功能,使用頻率是特別低的,因爲我們一兩年或者三四年纔會換一次工作,所以現在這類的產品大部分都靠做內容來提高它的用戶活躍程度。

在增加了這些面試相關功能之後,用戶會在面試之後的階段再次打開app。當用戶再次打開app,標記已經參加的面試之後,產品就可以對用戶繼續進行提醒,例如引導用戶寫出自己的面試評價。

這個時候,無論用戶是希望得到公司的Offer還是對面試過程不滿意要去給個差評,兩種情況下寫評價的動力都是比較強的。當評價被寫出來之後,就完善了產品的內容生態。也豐富了用戶的使用場景,之前我只是投簡歷的時候纔會用,現在我想查詢一家公司的情況我也會來用。

對於招聘產品來說,產品方希望在各種場景下增強用戶打開行爲和用戶使用的頻率,現在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像脈脈的核心功能那樣做一些職場交流社區,讓大家在上面交流一些職場經驗、八卦。

但是除了這個場景之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如果對於一家公司比較有意向,那我們是希望進一步去了解這家公司的信息。例如查查薪資範圍、查查是否加班等等。當我們有這種瞭解公司信息的需求之後,這個評價內容的使用場景就產生了。

當一家公司的評價數量比較多的時候,能夠爲其他面試者當做參考。邀請面試之前,在企業端那邊也可以看到面試者的信譽情況,例如面試者有多次爽約的行爲,也可以爲招聘者提供參考。

新的使用場景產生之後,產品的用戶數量和用戶活躍程度數據也就會跟着提升,也就達到了一個產品的核心目的。

用滴滴打完車居然不讓我提交評價?爲什麼???

這是滴滴打車中的一個案例,當我們在滴滴中完成一段行程後,需要支付車費並且給司機進行評價,如果我們選擇的是五星好評,那麼我們可以不選擇任何好評的原因,就可以直接提交。但是當我們的評價不是五星時,我們就必須選擇一個原因,否則下面的按鈕就會保持禁用狀態,無法提交。

這種規則仔細想一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當用戶給出五星好評時,已經對這位司機十分滿意了,此時產品方得到這個數據之後並不需要告訴司機爲什麼他得到了一個好評。反之當用戶給出的評價是四星或四星以下,就需要告知司機,爲什麼他得到了差評。

除此之外,產品方收集到的數據也可以作爲司機用戶改善服務品質的方向,並且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給差評數量少的司機的增加派單數量,以此來激勵司機的服務質量。以上我們說的都是產品方在收集差評原因這項數據的具體使用價值,繼續向下思考這個規則除了數據的使用價值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也就是評價數據的準確性問題。

雖然絕大多數用戶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給出司機差評,但是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司機和乘客也可能會產生一些糾紛,這個時候如果可以隨意提交評價,就有可能影響司機的整體評分,會影響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所以提高差評的評價門檻也有利於提高評價數據整體的準確性,也能減少錯誤評價給司機用戶帶來的影響。

在極少數情況下,用戶還存在誤觸的行爲,可能本來想給的是好評。但是由於點擊不準確的原因選擇成了差評,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提交按鈕不可用這種狀態,來避免用戶錯誤提交評價的情況發生,同樣起到了減少錯誤評價的作用。

爲了驗證我的這些想法呢,我又找了一些需要用戶評價的產品,在美團外賣中也存在類似的設計。

當一份外賣訂單完成時,用戶提交好評可以不選擇任何好評原因,也不需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直接提交好評。但是當用戶的評價是比較低星級的情況,那麼就需要選擇差評原因,並且還需要手動輸入差評原因纔可以提交。

在美團外賣中提交差評的門檻比滴滴還要更強一些,可能是因爲美團外賣騎手收到差評後影響更嚴重吧。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設計,在不同的情況下根據對用戶的影響大小也需要設置不同的差評提交門檻。

解讀豆瓣APP中讓用戶興奮的功能

當用戶在豆瓣查看某部電影的影評詳情時,頁面中有一個「可播放全篇」的入口,用戶點擊後就可以看到能播放本影片的APP了,例如愛奇藝、優酷。

點擊下面的按鈕後就可以直接跳轉到對應APP中,並直接進入本電影的播放頁面。

下面我們解讀一下這個案例的亮點在哪裏:

  • 符合豆瓣用戶的使用場景,用戶在豆瓣查找高評分電影時,如果找到了心儀的電影那麼此時是抱有「看全篇」這個目的的,這個功能恰好滿足了用戶的目的。
  • 縮短了用戶的行爲路徑、減少了操作成本,在這裏用戶只要點擊3次就可以進入播放全篇片的頁面,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的話,則需要返回手機主頁-尋找某視頻APP-輸入影評名-搜索-點擊搜索結果,共5步才能完成目的。並且還有可能因爲這個視頻APP內沒有這個電影而找不到播放渠道。
  • 可播放全片的右側直接顯示了可播放此電影的APP,用戶無需點擊展開就可以知道播放渠道。就可以知道自己手機中是否有其中一個APP,如果沒有的話用戶直接返回尋找其他電影,減少了無效操作。降低了用戶的失望情緒。
  • 展開後(上面第二張圖),用戶可以知道在對應產品中播放本電影的條件,是VIP可免費觀看?還是VIP需要付費觀看?或者是無需VIP就能看?這裏的好處與上面第3點是類似的,如果用戶進入了某APP才發現自己沒有VIP看不了這個電影,也是做了很多無效操作,會產生負面情緒。並且在播放渠道下方還顯示了用戶是否已經安裝該APP,避免用戶還要去下載。
  • 如果這部電影不能在其他APP中看全片的話,豆瓣同樣做了很有意義的設計,如下圖,當這部電影不能在其他APP中看全片的時候,會引導用戶訂閱提醒,當本影片可播放時再給用戶推送通知,這樣就提高了用戶活躍度,也減少了用戶的失望情緒。

這個功能如果按照卡諾模型進行分類的話,是屬於「興奮型需求」,也就是說當產品中沒有這個功能時,用戶不會產生不滿意的情緒,但是當產品中有這個功能的時候,用戶的滿意度就會有極大的提升,是由驚喜和超出預期產生的極好的用戶體驗。

但是要注意的是,需求的類型是會隨着時間變化的,今天的興奮型需求在幾年之後可能就會變成基本需求。例如「飯店裏有WIFI」在五年前可能是一個興奮型需求,用戶遇到了會十分驚喜,但是在今天幾乎每一家飯店都有WIFI了,用戶已經習以爲常,不再會有驚喜和超預期的感受,所以「飯店裏有WIFI」就變成了一個基本需求。即這個功能存在用戶會認爲理所當然,這個功能不存在用戶的滿意度會有所下降,甚至認爲產品的功能不完整。

更多大廠細節: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衆號:「設計的威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