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在三国中,太史慈是一个智勇双全,而且形象较为完美的一位武将。在智方面,太史慈在北海之战中表现的很出色。和演义中主要突出太史慈勇武的一面不同,在正史上,此战中主要展现的是太史慈智谋和勇武两面。

当时,北海被黄巾军管亥所谓。面对北海危难之际,太史慈挺身而出。他每天早上引两骑出门练箭,连续数日麻痹黄巾军。等到黄巾军“无复起者”的时候,太史慈立即突围而去。等到黄巾军发觉,并且带兵追击时,太史慈连续射杀数人,使得黄巾军不敢再追。

在仁义方面,主要是表现在太史慈的侠义之风。在东汉至三国时期,游侠风气犹存。当时太史慈年幼好学,出仕为军内的奏曹。当时朝廷理地方州郡政事,一般只采纳先到者奏章上的内容。太史慈作为郡吏虽然比州吏晚到,但是用计诈取州吏的奏章并取刀毁之,并巧言说服州吏和他各自逃亡,自己却偷偷转回来上章。于此事中,太史慈为了完成公事,不顾惹祸上身,可以看出太史慈是一个信守承诺之人。

至于孝这一方面,太史慈也是绝好的。因为汉代注重品行修养,而且举孝廉的选拔制度,更是注重仁义孝道。而太史慈对于母亲,很是孝顺。每次出远门,一回到家乡,总会第一时间回家看望母亲。

那么,这么一位智勇双全,而且仁义无双的武将,为何被认为是东吴最为悲剧的武将呢?主要有演义和正史两方面的原因。

在演义中,太史慈之所以被认为悲剧,是因为太史慈死的太不值了。在合肥之战中,太史慈和内应约定里应外合的偷袭张辽。但是,太史慈没有想到的是,内应被张辽所发觉,而后逼出太史慈的计划,最后更是将计就计地把太史慈引出城内。

在太史慈入了城后,张辽顿时命人放箭。霎时间,万箭齐发,太史慈尽管实力强悍,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中了数箭,最后不治身亡。

而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亡不仅是悲剧,更是遗憾。因为当时太史慈是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才投靠刘繇的,但刘繇此人过于平庸。最后,太史慈被孙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投靠了孙策。但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虽然孙策是一个有开拓之志的诸侯,但因为势力小,未能大范围地展开手脚。

而且,当时荆州牧刘表的侄子刘磐携带黄忠来多次从攸县一带侵扰江东的海昏等县,而孙策觉得当时只有太史慈才能够镇守的住,便把太史慈任命去对峙刘磐。而到了孙权时期,仍然让太史慈驻守在建昌,以建昌县尉的身份都督建昌和海昏等六县。

就这样,这么一位智勇双全,且有建功立业,征战沙场之心的武将,就这么一直被安排去镇守建昌,直到在任上去世。这样的死法,对于马革裹尸还的武将来说,的确是一种悲剧和遗憾。

就如同裴注《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般,“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