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在三國中,太史慈是一個智勇雙全,而且形象較爲完美的一位武將。在智方面,太史慈在北海之戰中表現的很出色。和演義中主要突出太史慈勇武的一面不同,在正史上,此戰中主要展現的是太史慈智謀和勇武兩面。

當時,北海被黃巾軍管亥所謂。面對北海危難之際,太史慈挺身而出。他每天早上引兩騎出門練箭,連續數日麻痹黃巾軍。等到黃巾軍“無復起者”的時候,太史慈立即突圍而去。等到黃巾軍發覺,並且帶兵追擊時,太史慈連續射殺數人,使得黃巾軍不敢再追。

在仁義方面,主要是表現在太史慈的俠義之風。在東漢至三國時期,遊俠風氣猶存。當時太史慈年幼好學,出仕爲軍內的奏曹。當時朝廷理地方州郡政事,一般只採納先到者奏章上的內容。太史慈作爲郡吏雖然比州吏晚到,但是用計詐取州吏的奏章並取刀毀之,並巧言說服州吏和他各自逃亡,自己卻偷偷轉回來上章。於此事中,太史慈爲了完成公事,不顧惹禍上身,可以看出太史慈是一個信守承諾之人。

至於孝這一方面,太史慈也是絕好的。因爲漢代注重品行修養,而且舉孝廉的選拔制度,更是注重仁義孝道。而太史慈對於母親,很是孝順。每次出遠門,一回到家鄉,總會第一時間回家看望母親。

那麼,這麼一位智勇雙全,而且仁義無雙的武將,爲何被認爲是東吳最爲悲劇的武將呢?主要有演義和正史兩方面的原因。

在演義中,太史慈之所以被認爲悲劇,是因爲太史慈死的太不值了。在合肥之戰中,太史慈和內應約定裏應外合的偷襲張遼。但是,太史慈沒有想到的是,內應被張遼所發覺,而後逼出太史慈的計劃,最後更是將計就計地把太史慈引出城內。

在太史慈入了城後,張遼頓時命人放箭。霎時間,萬箭齊發,太史慈儘管實力強悍,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中了數箭,最後不治身亡。

而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亡不僅是悲劇,更是遺憾。因爲當時太史慈是懷有建功立業的壯志才投靠劉繇的,但劉繇此人過於平庸。最後,太史慈被孫策的個人魅力所折服,投靠了孫策。但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雖然孫策是一個有開拓之志的諸侯,但因爲勢力小,未能大範圍地展開手腳。

而且,當時荊州牧劉表的侄子劉磐攜帶黃忠來多次從攸縣一帶侵擾江東的海昏等縣,而孫策覺得當時只有太史慈才能夠鎮守的住,便把太史慈任命去對峙劉磐。而到了孫權時期,仍然讓太史慈駐守在建昌,以建昌縣尉的身份都督建昌和海昏等六縣。

就這樣,這麼一位智勇雙全,且有建功立業,征戰沙場之心的武將,就這麼一直被安排去鎮守建昌,直到在任上去世。這樣的死法,對於馬革裹屍還的武將來說,的確是一種悲劇和遺憾。

就如同裴注《三國志》中所記載的那般,“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