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62年中印将领对决:“印度战神”梅农,遇到“现代孙武”刘伯承)

来源:兵说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地缘冲突,和“历史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对中印之争做了“历史鉴定”后,再回到1962年那场短暂但影响深远的交锋。

战争的决定因素永远是人,这场战争是毛主席与尼赫鲁的较量,也是中印双方将领的对决。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印边界争端西段、中段、东段情况不同,东段因麦克马洪线遗留问题,中方期盼谈判解决。

但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地区之时,正是我军进军西藏不久,根基还不稳。另外,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一直延续到1956年。蒋氏在东南沿海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逐步变冷,似乎无暇顾及中印边境。

1962年对印反击战著名英模群体“阳延安班”塑像

有人说,1962年的中国,是内外困难重重,但军力最鼎盛的时期——从人的角度看,似乎很有道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作战经验看,都可以傲视任何对手。身经百战的很多开国将帅,仍然康健强悍,求战思战。

从上到下,从“人”的对比看,就可以预见到这场战争,包括未来可能战争的胜负,可谓管中窥豹,一目了然。

(一)毛主席与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印度开国总理

尼赫鲁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1905年就读于英国哈罗公学,两年后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三年后获自然科学荣誉学位;1912年获律师资格,1920年参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8年与鲍斯共同建立全印独立同盟;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46年9月任印度副总理。

1947年8月15日任印度总理,开始了毁誉参半的生涯。

尼赫鲁一直幻想把西藏变成一个“缓冲国”,这一心魔,导致了其可悲的后果。

昌都战役时,尼赫鲁指责我军“入侵”,支持藏军。1959年,平叛作战后,尼赫鲁指令印军实施“前进政策”,不断发生冲突。东线“朗久事件”与西线“空喀山口事件”后,中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主动与印军脱离接触。周总理访问印度,两国进行交涉。

但尼赫鲁拒绝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又不同意维持现状,变本加厉蚕食。1962年6、7月间,毛主席提出:“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藏字419部队开始准备战争。

择绕桥事件发生后,克制忍让解决不了问题,与印度的较量已经不可避免。

10月12日,尼赫鲁宣称要把我军从克节朗清除掉,印度防长梅农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10月17日,印军在东线和西线发起进攻。

10月18日,印方官员称,他们要取得“拿破仑式独一无二的胜利”。北京指示:“此次对印度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二)“现代孙武”刘伯承PK“当代拿破仑”梅农

战略小组组长刘伯承与1962年印度国防部长梅农

克里希纳·梅农(Krishna Menon,1897~1974),出生于印度的卡里克特,1924年赴英国深造。1957~1962年任印度国防部长。

梅农被《时代周刊》评为“印度第二伟人”,封面以他在喜马拉雅山下玩蛇来表达他的前进政策。

梅农是文官部长,担任印度防长带来一些变化,但和印度其他高层不和。有了“最亲密战友”梅农,尼赫鲁放手在国内加紧备战,而且声称他的防长梅农就是“当代拿破仑”。不仅如此,尼赫鲁自信满满地放言:“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印度也是一个大国。我们强大得足以对付任何挑战。”但是一个月的惨败,迫使梅农在1962年辞职,西方则幸灾乐祸。

总参谋长罗瑞卿、战略小组组长刘伯承等参与指挥了这场战争,有趣的是,刘帅一向被誉为“当代孙武”,这次隔空对战“当代拿破仑”。

1962年10月28日,克节朗地区,考尔中将麾下第7旅被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

1963年4月,被俘的部分第7旅指挥官参观布达拉宫,中立者系达尔维准将

克节朗战役的胜利,没有让印度回到谈判桌。我军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但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并公开向美、英等国乞求援助,准备再次较量。

1962年11月12日,北京下达再歼灭印军3至4个旅的任务。

第二阶段反击,主战地点在达旺至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印军在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1.5万人,一字长蛇阵沿公路两侧纵深梯次配备,刘伯承元帅指出印军部署特点“铜头、锡尾、背紧、腹松”,我军战术“打头、切尾、斩腰、剖腹”,实施大纵深迂回,多路穿插分割,将敌人各个歼灭。

第二次战役,我军歼灭印军第62旅、炮兵第4旅全部,歼灭第48旅、第65旅、第67旅等大部,毙旅长以下2886人,俘2177人,缴获枪3840支、炮187门、汽车416台、坦克9辆等大批物资。我军牺牲225人,伤477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无一人被俘。

(三)“地主”张国华PK“拍马将军”考尔

张国华、考尔与被俘的达尔维

布里吉·莫汉·考尔(Brij Mohan Kaul),印度陆军中将,第4军军长。

考尔出生在克什米尔一个中产婆罗门家庭,1933年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在英国部队服役一年,进入拉加普特那步枪联队,在西北边境地区服役,两年后,被调往陆军勤务部队任职。几次试图重返他原属的步兵团或其他步兵单位,但都没有获得许可。

1942年,考尔升任代理中校,在南印度担任联络工作。第二年调往战区,在科希马(Kohima)一带指挥一个摩托化运输部队。几个月又被调回基地,二战结束时在新德里重新担任联络工作。

在将近六年的战争年代,考尔没打过仗,但是却靠着和尼赫鲁的关系步步高升,一些“考粉”称他在意大利战斗,获得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还被称为“印度战神”,这完全是胡编乱造,没有任何的凭据。

在考尔当上参谋局长时,与防长梅农一样是激进派,幻想在小规模的冲突中击败中国。

1962年10月,考尔主动要求担任第4军军长,强行越级命令第7旅前往克节朗河作战,结果导致该旅后来在不到10个小时被我52师(后来的149师)摧毁。

考尔之后带着一帮参谋来到瓦弄,指挥一个旅进攻,结果被丁盛54军130师团灭。在坚守西山口的问题上,他不听蒂迈雅的忠告,3个旅摆成长蛇阵,最终被各个击破,阿萨姆平原一片恐慌。

反击战后期,在我军发起对进攻前两天,考尔中将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回到了提斯普尔。

战后,考尔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情报部门调查,写有回忆录《不为人知的故事》。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张国华(1914~1972),江西永新人。

张国华一向重视干部培养,南京解放后,成立军管会,刘伯承亲自召集各随营学校负责人,逐一询问随校人员情况,当知道18军随校4500多人,全场哗然。

从此,张国华在军内就有了“地主”的绰号,说的是他手握众多英才。

1929年3月,不满15岁的张国华赴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来成为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一部。所以张国华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井冈山”。

进军西藏,刘邓商讨选将问题时,不约而同想到张国华。这位井冈山时期参加革命的115师悍将,在日本投降后,从林聂身边调到晋鲁豫野战军刘邓手下,能征善战,军政兼优。

所以当名单发出以后,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大笔一挥:同意。

进藏以后的张国华,是18军军长,是西藏军区司令员,是第一书记。1962年10月,张国华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大胜,毙、俘印军7000多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战则边境平静几十年,“地主”张国华功不可没。

(四)54军军长丁盛PK印度第11旅旅长席尔瓦

“丁大胆”丁盛与衡宝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印度军方都是少壮主战派将官,出动的参战部队也是印度最精锐的部分。

比如印军前线总指挥考尔中将、印军62旅旅辛格准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很多都是二战中表现不错的将领,面对中国军队却不堪一击。

瓦弄之战,我军的前线指挥员是54军军长丁盛,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王牌54军战斗力强悍,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打满全场一个不落。首任军长就是被誉为“丁大胆”的丁盛。衡宝战役,一个师被广西军白崇禧四个主力师埋伏,硬是不落下风,最终林彪大部队赶来逆转战局,反败为胜,被刘伯承元帅誉为“腰斩七军”。

1962年10月28日,54军军长丁盛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丁指”,统一指挥130师、昌都军分区前指部队等部队,对入侵瓦弄地区印军11旅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对印自卫反击战,54军军长丁盛(左一)与副军长韦统泰(左三)在航堆南山勘察地形

印度第11旅是参加过二战的印度王牌部队,号称击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印军第11旅。但是11月16日,经10小时激战,印军前沿阵地绝大部分被攻克,随后我军全部攻占瓦弄,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和第十一旅旅长席尔瓦准将,见势不妙,在这一天下午乘飞机侥幸逃脱了。

130师董占林师长总结说:“印军11旅4个营长,打死一个,活捉两个,只跑了一个。15个连长除了击毙6名,其余9名全做了俘虏。4个步兵营16个步兵连,除了锡克营一个连逃跑外,15个步兵连全部被歼。这下子是把印军11旅的老底子全部打掉了,只可惜让印军的旅长乘直升机跑掉了。”

作为中印战争关键一战,瓦弄大捷让130师和54军名声大振,也成为印度人的梦魇。

(五)“长腿将军”霍希尔·辛格PK英雄营长李白石

霍希尔·辛格(1921~1962),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

1944年,从军校毕业参加英属印军见习少尉走上缅甸战场。作战勇敢,曾一人歼灭20多名日军。

1945年,参加缅甸中部战役,此后转战泰国,二战结束时成为印度英雄。

1962年,担任印度陆军王牌师第62旅旅长,准将,因为身材修长,被称为“长腿将军”。

1962年11月18日,霍希尔·辛格第62旅残部撤退时,在略东马与埋伏的我军遭遇,霍希尔·辛格换上士兵军装,在士兵的掩护下抄小道逃往不丹,被乱枪打死,成为被击毙的印方最高级别军官。

11月22日凌时,我边防部队全线单方面停火,印度宣称我军虐杀62旅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此时我方才知印度62旅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已被击毙。11月24日,11师32团2营4连战士魏培洲、于增光,揣着霍希尔·辛格照片,押着一名战俘去找尸体,最终找到了被毙的霍希尔·辛格。

至于击毙霍希尔·辛格的中国士兵,后来证实是奉命搜缴残敌,六班班长潘高寿带领2名战士作为尖兵走在最前面,在一条小河的独木桥,遭遇了一队冒出来的印军士兵。3人手持冲锋枪扫射冲锋,毙伤十几人,连队赶来后,收集印军尸体就地掩埋后继续搜索,潘高寿立二等功。

我军向印军移交俘虏

当时《人民日报》报道了辛格准将死亡及掩埋一事,击毙准将的六班班长潘高寿的二等功,也被顺理成章地改评一等功,提为排长。

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军官,是营长李白石。

临近反击战尾声的1962年11月19日,某部3营在邦迪拉与敌遭遇,营长李白石带领部队在与印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成为这场自卫反击中我方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李白石烈士的详细信息,不容易查到。他和自卫反击战牺牲的英烈一起,默默守护着雪海云天的圣土。

我们将李贺的诗,献给英雄的边防战士: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相关推荐
  • 没“闲着”!印度继续在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向中国传递“强硬信号”
  • 首批5架"阵风"战斗机刚到货 有些印度人就"飘"了
  • 中印部队已在三地完成脱离接触?汪文斌:两国一线边防部队已在大多数地点实现脱离接触
张雷 本文来源:叨叨历史 作者:相忘于江湖 责任编辑:张雷_NB160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