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東麓、鄖陽區楊溪鋪鎮鮑溝村,有一座新落成、名曰“梅苑”的文學陳列館。這裏不僅是中國著名作家梅潔的根祖之地,也是感受梅潔大筆如椽,全方位品賞梅潔豐富人生的最佳“窗口”。

青山有幸,茅屋流芳。40年來,儘管這個出生在漢江邊、少小離鄉的女子,早已是蜚聲國內外的著名作家,但她始終心繫故鄉,感念故土,並以作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情寫下轟動文壇和故鄉大地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三部曲 《山蒼蒼 水茫茫》《大江北去》《漢水大移民》等33部文學作品。

日前,

記者有幸實地探訪“梅苑”,

並面對面聆聽梅潔深情講述

她和故鄉的故事以及文學創作心路歷程。

作家梅潔

少小離家情難離

大江北去心依歸

7月26日清晨,梅雨初歇,涼風習習。懷着崇敬的心情,記者從十堰中心城區出發,走過鄖陽漢江大橋,再沿着蜿蜒的柏油村道行駛20多分鐘,我們終於到達位於鄖陽區楊溪鋪鎮鮑溝村茨架嶺的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梅苑”。

站在路旁的 “梅苑”標識牌處俯瞰,嶄新的“梅苑”,如同一位衣錦還鄉的遊子,被蒼茫的鄖山漢水緊緊擁在臂彎裏。

“歡迎你們光臨……”看到我們,梅潔老師笑臉相迎,一一握手。75歲的她精神矍鑠,滿面春風。寒暄後,梅潔老師動情地講述了她和鄖陽、漢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命運糾葛。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冬天,梅潔誕生在鄖陽中學教工食堂旁邊的一間房子裏。

1958年春,梅潔父親被錯劃爲 “右派”,工資停發,家裏沒有了生活來源,母親不得不到基建工地挖土方。1960年,梅潔的父母弟妹被遣送到楊溪鋪鎮茨架嶺村進行勞動改造。家庭的變故,讓梅潔幼小的心靈充滿難以言說的酸楚、孤獨和無望。

15歲那年的秋天,天空飄着冰冷細雨,梅潔含淚離開了鄖陽,投奔在襄陽工作的哥哥。離鄉後的梅潔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在襄陽讀完初中、高中後,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農業大學 (現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系。197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塞外張家口農業、外貿部門從事經濟工作。

從南方到北方,從京城到大漠,從青春少女到爲人妻母,經歷風霜雨雪之後,梅潔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在35歲時開始文學創作。

“梅苑”選址楊溪鋪鎮鮑溝村三組的茨架嶺,源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梅潔祖父母曾居住於此。1946年至1952年,梅潔隨祖母、母親在這裏度過了6年的童年時光。1960年至1980年,梅潔父母、弟妹在茨架嶺老屋又生活了20年。因此,梅潔對這裏充滿童年的記憶。

梅苑陳列的文學作品 記者張建波攝

“老屋如同飄拂着灰髮、眼神沉默堅定的祖母,一直矗立在那裏,眺望着歸來的我。在過往的歲月裏,回祖母老屋的路上,留下了我太多的記憶。祖母去世近七十年了,但她的老屋,卻一直封存在我的情感深處,迴盪着一種特別的氣息,思念、依戀、傷心、溫暖……彷彿總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回老屋看看,彷彿總有一隻手,牽引着我走回鄉下的這座老屋。每每回鄉下的老屋,我都在努力辨認曾經的來路和去路,我都在回憶路上過往的歲月……”在7月5日舉行的梅苑開放儀式上,梅潔動情地說。

“老屋見證了梅氏幾代人的勤勞和純樸,苦難與奮鬥。我對這座老屋始終充滿懷念。而 ‘梅苑’讓我一生的尋找在這裏有了歸宿,我漂泊的鄉愁在這裏留下了奇美的風景。”梅潔深情地說, “如今在鄖陽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下,老屋已改建爲秦巴山深處的一處文化勝景。”

言談之間,我們深深感受到,梅潔要把她文學之路的所思所感、所學所獲,都留在這裏。

半生行走終不悔

鄖山深處藏 “梅苑”

40年筆耕不輟,梅潔終成中國文壇一顆閃亮的文學之星,亦成爲故鄉鄖陽一支盛放的紅梅。走近梅苑,時時處處可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梅苑入口處,一條200米長的櫻花大道,引導大家愜意浪漫地走進文學聖地。梅苑四周更是花木繁茂,房前屋後不僅栽植有大量梅花,還有桂花、木瓜、茶花、橄欖、玉蘭等諸多花木,還有一池荷花。

“夏夜,在梅苑可以欣賞到荷塘月色,可以品嚐到清香的木瓜;秋季,這裏種植的30棵桂花樹將香飄山野;冬天,可以和梅苑的靈魂之花——梅花一起在雪地裏合影留念。”青年作家、上海君睿策劃設計機構負責人、梅潔高級工作助理王成偉介紹道。

來到梅苑門口,一抬頭就可以看到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賈平凹的 “梅苑”題匾。

梅苑佔地2200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328平方米,一層設有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中國名家書畫作品展廳、書房,二層爲私人生活居室。其中,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分爲 《文思墨痕》 《經典薈萃》 《社會反響》 《永在路上》 《德藝雙馨》 《書信寄情》六個篇章,以文字和圖片形式隆重介紹梅潔經歷、經典文學作品、採訪筆記、創作手稿、家書、獲獎證書,以及梅潔四十年來行走西北高原、大漠腹地、南水北調沿線時和人民羣衆結下的深情厚誼。

著名作家賈平凹、王劍冰饋贈的書法作品 記者張建波攝

穿越陳列館,來到名家書畫展示區,可以欣賞到全國各地近百位名家書畫作品。這裏不僅有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題寫的“梅苑”真跡,《小兵張嘎》小說原著作者徐光耀先生饋贈的書法珍品,還有武漢書法家公目先生書寫、著名作家野莽專門爲梅苑創作的詩詞《卜算子·賀梅苑》,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散文家王劍冰先生的書法贈品,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評論家白燁的書法作品,以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風靡中外的 《那山那狗那人》的小說原著作者彭見明先生的書法,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得主王祥夫贈畫,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小說家聶鑫森書畫作品,及黃家喜、葉繼成、景貴社、趙虹、王國春、柳長毅、梅建華、梅建明等十堰本地書畫名家作品。

參觀完一樓,沿着樓梯記者來到“梅苑”二樓居住區。二樓有一間小祠堂,供奉梅氏先祖,是梅潔和親屬緬懷祖恩、誦唸善德的精神空間。客廳和臥室裏還有畫家王國春先生所繪的紫藤圖和梅潔哥哥、畫家梅建華創作的梅花。此外,牆上還懸掛着梅潔的粉絲、鄖西殘疾青年汪禮根用2萬多顆不同顏色的五穀雜糧精心粘制的梅潔肖像。

“梅苑不僅是個文學座標、文化高地,也是一個名家薈萃的藝術殿堂。等到明年,這裏將呈現‘草樹知春不久歸,萬般紅紫鬥芳菲’的山鄉美景。未來,我們會考慮推出一些著名書畫家的個人作品展、作家的新書發佈會、粉絲見面會、文學座談會等系列文化活動,讓梅苑的書香、墨香,香飄鄖陽、韻染四海。”梅苑運營負責人王成偉興致勃勃地介紹道。

漢江女兒 “三部曲”

大筆如椽繪鴻猷

梅花香自苦寒來。梅香必經 “苦” “寒”歷練,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人生的成功 “祕笈”。

40年來,文學 “苦行僧”梅潔行走數十萬公里,始終以生命來寫作。在她浩如煙海的著作中,最著名的當屬曾一度轟動文壇的 “南水北調移民三部曲” 《山蒼蒼 水茫茫》 《大江北去》 《漢水大移民》。在梅苑記者看到, “移民三部曲”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1991年,闊別家鄉31年的梅潔去襄陽看望哥哥。哥哥告訴她,家鄉老鄖縣城已經沉沒在水底,還有諸多家鄉人生活在艱難困苦中。梅潔很喫驚,決定回老家看看。

當年10月,梅潔重返故土。眼前她魂牽夢索的古城鄖陽早已物是人非。爲了南水北調修建丹江口水庫,鄖陽城沉沒在煙波浩渺之中。幾十萬鄖陽人遷往他鄉。而梅潔,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一定要記錄下來。”心靈被深深震撼的梅潔,當即決定留下來,做歷史的記錄人。在家鄉採訪數十天後,梅潔寫下了10萬字的報告文學作品 《山蒼蒼 水茫茫》,生動反映了鄂西北48萬人民爲三線建設作出的犧牲和奉獻。

1993年,作品在《十月》雜誌頭條刊發後,“爆響”京城:《十月》雜誌社在北京組織召開一個48位國家級專家參加的研討會,北京十六家媒體開始報道或轉載這部作品,人民日報海外版開始連載。

《山蒼蒼 水茫茫》在梅潔的家鄉原鄖陽地區同樣引起轟動。原鄖陽地區機關、廠礦、學校自發翻印10多萬冊白皮封面的單行本;漢江師範學院7年共計翻印4萬多冊,將其作爲學生的必讀書目;《山蒼蒼 水茫茫》也成爲當時鄖陽地區向省和中央各部委申報項目、爭取政策支持的生動材料。

當年10月, 《山蒼蒼水茫茫》榮獲第五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爲梅潔記三等功一次。1995年5月和8月,該作品又分別獲得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和第五屆 《十月》文學獎。

這一切,使梅潔受到極大鼓舞。梅潔心中對漢江、對家鄉的銘記也越來越深沉濃烈。

漢水被人們稱爲 “中國的多瑙河”。在離開這條母親河半個多世紀以來,梅潔一直把思念和眷戀融進漢水,融進深情美麗而又厚重的文字裏。

2003年,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文聯聯合組織“南水北調漢江行,調水源頭看東風”文藝採風活動,梅潔被邀請參加。此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停建、論證了十幾年後正式啓動。

聞此,梅潔決定,再次用手中的筆將這一切作全面系統、全景式反映。

2004年5月,梅潔向中國作協申報了撰寫南水北調這一重大題材 《大江北去》的創作計劃。誰料不久後,梅潔幾度重病,頭痛欲裂,無法站立。讓她最痛心的是,一直支撐和相伴她半生的丈夫因病去世。天崩地裂的打擊,讓梅潔幾乎喪失了寫作的能力。

2005年春天,梅潔走出住了月餘的醫院。在北京安葬了丈夫的骨灰後,再度南下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希望在故鄉能獲得些許溫暖,找到重新寫作的支撐。

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裏,梅潔的足跡遍佈庫區幾十個鄉鎮和調水沿線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五個省市。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十幾本厚厚的採訪筆記,11紙箱、總重200多公斤的採訪資料見證了梅潔艱辛的採訪之路。

完成採訪後,梅潔克服病痛,歷時8個月零10天,撰寫了40餘萬字的書稿。2007年,北京十月出版社作爲重點作品隆重推出了 《大江北去》一書。梅潔在扉頁上寫道:“謹以此書捎給我天堂裏的丈夫。”遂後,梅潔帶上兩個兒子到先生墓地,焚書淚祭。

“《大江北去》在十堰舉行籤售活動時,父老鄉親們蜂擁而至的情景我至今難忘,兩小時籤售一千多本,成爲讀者獎給一個寫作者的最大光榮。”梅潔回憶道。

因此,梅潔獲得 “感動十堰人物”榮譽稱號,也被鄖陽人民親切地稱爲 “漢江女兒”。

2010年11月,在十堰8萬外遷移民即將完成,內安10萬移民工作全面鋪開之時,65歲的梅潔再度擔負起了撰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的重任。她先後數次趕赴故鄉,不管是寒風刺骨,還是大雨滂沱,梅潔始終和移民站在一起,並隨着滾滾車輪送他們抵達新的家園……

2012年9月,90萬字的 《漢水大移民》 (上、下部)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此,梅潔在20年間,先後完成了三部、145萬字有關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移民的長篇紀實文學,成爲以文學方式撰寫中國水利移民犧牲與奉獻的第一人。這些貫穿梅潔後半生的作品,後來被評論界稱爲 “具有史詩性的文學鉅著” “中國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三部曲”。

梅潔在梅苑 記者張婧 攝

“如果我的童年在那條江邊沒有把人生的全部都模擬完畢,我不會走向文學;如果幸福和苦難沒有輪迴,如果天堂和地獄沒有接納靈魂的善惡之分,我也不會如此眷戀那條大江……”梅潔說,“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天對我的考驗。我選擇故鄉,故鄉也在選擇我,這是我們相互的宿命。我寫這些書,只有一個謙卑的心願:當清澈的漢水潤澤北方時,當人們欣喜地端起從遙遠的鄂西北流來的一杯幽藍時,不要忘記爲此而兩度奉獻了家園和土地的庫區人民,不要忘記他們幾代人在半個世紀裏經受的磨難和犧牲。”

筆耕不輟成大家

德藝雙馨盡芳菲

人生如戲。

50年滄海桑田,家鄉鄖陽早已煥然一新,走向富裕,而梅潔也從漢江邊上那個懵懂少女成長爲文壇明星,成長爲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包括 “移民三部曲”在內,梅潔還出版、發表了 《愛的履歷》 《生存的悖論》 《一隻蘋果的憂傷》 《淚水之花》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等共33部集、700餘萬字。曾獲中國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首屆、第三屆、第五屆中國 “徐遲報告文學獎”,首屆 “冰心散文優秀作品獎”,中國 “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孫犁散文獎,第一屆、三屆中國 “女性文學獎”,第九屆北京文學藝術獎。先後獲 《長城》 《作家》 《十月》 《黃河文學》《散文選刊》 《人民日報》等80餘種文學獎項,作品入選230餘種全國文學經典。

40年來,梅潔一直在感恩,感恩在她寂寞勞苦的文學創作之路上,總有那麼多友好、善良的目光在注視着她、鼓舞着她。

採訪中,記者也從全國各地數百種報刊、文學經典讀本中、百餘篇專家研究評論梅潔作品的文章和報道中,看到了一個文學生命真實而豐盈的存在。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曾這樣評價:梅潔的文字能讓人不自覺地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固然梅潔散文的大部分篇章寫了她一己的情感和悲歡,但由於這一己的悲歡是依附於民族命運的跌宕,構築在溫暖的人間悲憫之上的,因此這悲歡便有了覆蓋的能力。梅潔的散文裏有爲數不少的淚水和慟哭,她一向不以流淚爲恥,她的眼淚證明了她和她筆下的一批女性有承擔痛苦的最大勇氣。

“作爲一名有良知的作家,梅潔把責任與使命看得高於一切。”著名評論家、 《十月》雜誌原副主編田珍穎2016年在 《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在梅潔史詩般的 “移民三部曲”中,梅潔塑造了一個個大善大愛大奉獻的人民羣體。她始終堅守 “寫人民”和 “爲人民而寫”的原則, “人民性”構成了梅潔創作的價值高度,並支撐起她龐大作品的審美格局和價值內涵。

中國作協原創研部主任、著名評論家雷達說,梅潔曾在故鄉度過一段暗淡的童年,她也曾發誓永不回來。然而,幾十年後,當她重新面對這片苦難而光榮的土地時,她的精神昇華了,心胸開闊了,她的心裏終於永遠地有了 “岸”,找到了 “家”。她的作品裏,我們讀到了殷紅的鮮血,慷慨的奉獻,堅韌的努力,偉大的創業,讀到了鄂西北人民用生命譜寫的革命和建設的壯歌。

“《漢水大移民》雖然是真實的報告文學式事實描述,但其情節的豐富曲折和人物形象的豐富多樣,足以同很多虛構的小說媲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評論家李炳銀認爲,梅潔用真實的文學報告社會重大事件和人物命運的同時,獲得了非常精彩的文學表達,成爲開在 “南水北調”這棵大樹上的一朵獨特多姿的文學花朵!

記 者 手 記

山高水長 梅苑永春

梅香鄖山漢水,文馨大江南北。

參觀“梅苑”,我們的內心始終被梅潔老師崇高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情充盈着。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遊子在逆境中成長奮鬥、向着人生目標不竭不餒拼搏向前的圖景,感受到一個作家對底層民衆深刻的悲憫、關愛和感恩,以及對文學創作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作爲漢江的女兒,梅潔用她博大的胸懷和責任擔當,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漢江大移民進行了全面、權威的記錄。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十堰人民永遠銘記。

感恩作家梅潔博大的愛與奮鬥,以及她的數百萬字作品,賦予我們思考人生、善待世間的心靈與目光!

山高水長,梅苑永春!

來源: 十堰日報(記者 紀楓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