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何不投靠曹操,而是投奔劉備?網友:那樣三國早大結局了

東漢末年,家大業大的劉氏家族瀕臨破產。此刻員工們心懷鬼胎,都想在亂世中分一杯羹。宦官之後曹操,更素有英雄之志。手下能臣繁多。妄圖一統天下之際,卻兵敗赤壁。面對八十萬大軍做成的“燒火棍”。曹操從未如此狼狽,千里迢迢卻送了人頭。此刻的他,心生怨念。荀彧守城,郭嘉早逝,程昱無謀。三大謀士無一可倚靠。

遠在對面中軍大營的孔明,羽扇綸巾,決勝千里。第一次展現出他非凡的才華,曹操對劉備又怨恨又嫉妒。創業數十載,家大業大。臥龍之名如雷貫耳,怎料讓“窮小子”劉備娶了回家,這其中是何緣故?爲何諸葛亮沒有投靠曹操?

諸葛亮爲何不投靠強曹操,而選擇弱劉備?“漢臣豈可事逆賊”!初出茅廬,名聲不響

記得《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曹仁兵敗丟失南郡回許昌,問羣臣,劉備爲何最近如此厲害?徐庶曰:“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爲輔,如虎生翼矣。”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你別輕視劉備,劉備手下有諸葛亮了,這個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我這樣的人都比不上他。徐庶何許人也,引得曹操光腳相見之人,居然說諸葛亮的才能遠勝於他。這句話雖然看似在誇諸葛亮才能兼備,然而卻從側面表現出他名氣還不是很大。以至於曹操在得知他名字後還一直問羣臣。說真的,以曹操的雄心壯志,對於天下英才算是有識人之能。從荀彧到最後的司馬懿都算得上人盡其用。這樣的人卻在問諸葛亮是誰,可見知名度確實不高。

家族世仇,不共戴天

都知道諸葛亮起於南陽,但卻很少人知道諸葛亮的家族淵源。從根上說諸葛亮是從徐州遷移過來的。

沒錯,是徐州。當初劉備兵敗就在此。當初曹操爲了謀取徐州,曾經下令屠城。我們來看看曹操東征對徐州的傷害。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爲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所過多所殘戮,什麼意思,就是軍隊到達的地方到處都是殘殺的屍體,不管老少一律屠殺。也就是說,三次討伐下來,曹操雖然最後佔據了徐州,但是僅僅是城池而不得民心。

諸葛亮是琅琊望族,就住在徐州。史書記載:諸葛亮父母早逝才隨着叔叔諸葛玄遷往荊州。這不禁讓人心生懷疑,是否因爲諸葛亮的父母在曹操軍隊屠城時喪命。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曹操某種意義上有世仇。

我們再分析一個片段,得知劉備要跟着曹操回許昌見天子時,徐州當地士紳寫了萬言書要求留下劉備統治徐州。這說明劉備在徐州任上政績斐然,得人心。蜀吳的人才又多數出自徐州,而曹操身邊的人才卻沒有徐州人氏。

諸葛亮、張昭、徐盛、糜竺等,這些除了投靠曹操外,其他兩國都有紮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曹操在攻取徐州過程中,徹底和徐州人才決裂。諸葛亮作爲最厲害的那個,自然不會投靠曹操,相反曾經治州有方的劉備,三顧草廬更是贏得了好感,出山相助也是順水推舟之舉。

漢賊不兩立

諸葛亮之所以投靠劉備,最重要的一點是劉備的身份。也許你會說,東漢末年,有皇族血統的多如牛毛,但既有血統又有凌雲壯志者,非劉備莫屬。所以諸葛亮直到死都以漢臣自居。

在《三國演義》中對陣王朗對罵時就說過:吾素知汝 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 位!

翻譯過來就是:我知道你很有才能,按道理應該輔助漢朝,興盛劉氏一族。爲什麼偏偏和曹氏在一起,做逆賊呢?

顯然,雙方對陣叫罵,諸葛亮從側面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安漢興劉”忠於劉氏漢朝。反觀曹魏,曹操就算生前沒有稱帝,但是乾的都是什麼勾當,挾天子立諸侯、殺死漢獻帝皇后、要求漢獻帝給自己封王。這種叛逆行爲,正如劉備所說:“名爲漢相,實爲漢賊”。試問一個忠於正統朝廷的人,怎麼可能會投靠曹操?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被曹操所用,實乃天意和命運。正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如果憑藉曹操的實力加上諸葛亮的謀略,也許三國之爭早就不復存在。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一切皆有定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