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fanfugui023)報道: 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灘子口29號附20號,京渝國際文創園內,“藏”着一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名叫“有光空間”的圖書館。

這個圖書館,有別於一般的社區圖書館,因爲來這裏的家長和孩子,不僅可以看書,參加讀書會、公益講座,還可以欣賞世界優秀電影、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甚至開啓一趟說走就走的研學之旅。

7月23日,在圖書館負責人、萬物啓蒙重慶教育空間負責人孫海林的帶領下,筆者來到這個特別的圖書館實地探訪。

這裏有光影和書香相伴

有光空間核心區域雲帆劇場

進入“有光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錯落有致、呈階梯狀分佈的區域——雲帆劇場。劇場的牆面上,掛着一艘從嘉陵江打撈的木船。“這是空間的核心區域,擁有300寸全高清播放設備,會不定期展映各類世界優秀電影。”孫海林介紹。

就在前不久,“有光空間”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展映活動,以《天堂電影院》向一代音樂大師恩尼奧·莫里康內致敬。看完電影,萬物啓蒙創始人錢峯,還與讀者們一起暢聊觀影的感受,分享恩尼奧·莫里康內創作的經典音樂。

文化交流活動

而沒有放映電影的時候,雲帆劇場是一個親子閱讀區。筆者瞭解到,目前,館內藏書5000餘冊,涵蓋兒童哲學、科學、自然和人文等門類。大部分圖書都擺在雲帆劇場觀衆臺兩邊的矮書櫃裏,是孩子進入“有光空間”後,第一眼就能發現的地方。

“讀者不僅可以現場閱覽,沒看完的書,也可以外借。”孫海林說,借閱圖書需辦理借閱卡,每次可借3本,借閱期限1個月。

除了雲帆劇場,在大門處,也有幾排書架,那是經典書籍館藏區,這裏的書只能閱讀,不外借。

孫海林拿起一本《重慶曆史地圖集》,向記者介紹道:“這是圖書館的館藏之寶,上面有重慶各類地圖,市面上都買不到,只有從出版社專購。我們還專門收藏了九龍坡人文方面的書籍,有《九龍文史》等,希望通過這些書籍資料,讓轄區居民更多地瞭解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

這裏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在“有光空間”,除了看書、觀影外,家長和孩子還可以參與“五館”不同主題的公益課程和活動,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一對母子在雲帆劇場看書

孫海林介紹,“泉蒙館”以漢字啓蒙爲主題,家長可以帶着孩子溯源漢字背後的文化,讓孩子進一步加深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絲竹館”以非遺文化爲主題,由非遺傳承人親自教學,可以盡情體驗扎染、織布、蜀繡等非遺項目。“童茶館”以茶文化爲主題,可以瞭解茶的自然知識、茶的歷史故事和中西方茶文化差異。“手作館”以“天工開物”爲主題,可以運用館內的各種工具,體驗製作竹蜻蜓、織布機、手推車等木工作品。“森林館”則有一個開放式廚房,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食育課程,瞭解藥食同源的基本知識,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每年二十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日,我們都會開展民俗文化體驗活動,比如重陽,我們會帶領家長和孩子瞭解重陽名字的由來,重陽節相關的習俗,探究‘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到底是什麼植物等有趣的問題。”孫海林說。

“草木大玩家”等活動,更是讓孩子們跳脫出書本,來到山水之間,圍繞丁香、芭蕉、薔薇、蓼藍等植物主題,開啓研學之旅,每個主題包括進行一個科學實驗,瞭解一組歷史典故、進行一次藝術創作、製作一份手工產品、學習一首經典詩詞等。

這裏致力打造三教融合示範窗口

孫海林說,這個利用老棉麻倉庫改建的圖書館,選址在黃桷坪,主要是因爲這裏有獨特的人文底蘊,而且環境幽靜,閱讀需要安靜的環境。將圖書館打造成這樣一種融合了影院、藝術館、親子體驗空間等的複合樣態,是希望在社會教育上做一些嘗試和突破。

“在城市化進程中,除了政府主導的文化中心外,多數社區沒有一個可供大人和孩子文化聚集的地方,我們希望營造這樣一個有日常生活溫度的空間,打通學校、家庭、社會的邊界,讓孩子和這個社會產生真實的聯繫。”孫海林說。

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手作

駱可欣是“有光空間”的忠實讀者,家就住在附近。兩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拉着媽媽走進這裏。“這裏安靜的氛圍,瞬間讓我願意坐下來,感覺很親近。”駱可欣的媽媽回憶道,後來,體驗了幾次公益課程後,她決定在這裏,爲即將滿10歲的孩子舉辦一場特別的成長禮。

“其實,爲孩子做成長禮的想法,在我心中醞釀已久。”駱媽媽告訴筆者,她和丈夫平時工作都很忙,除了晚上,幾乎難有完整的時間陪伴孩子,也因此,更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駱媽媽的想法得到了孫海林的大力支持。“有光空間”以“竹君子”爲主題,通過誦讀詩經、改編釋彩禮、致敬未來和親子互動等多項元素,定製了獨屬於孩子的成長禮。直到儀式結束,駱媽媽還覺得神奇,她從未想過“竹”這樣一個“物”,蘊含着這麼深厚的意味,而這場成長禮給孩子帶來的體驗感和思辨引導,正是她想要的。

“現在孩子在學校,大部分都是點對點的學習,很多東西,你要進入社會,不斷摸爬滾打之後纔會總結:原來什麼事情我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但我們跟她說,和她自己體驗和思考之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駱媽媽告訴筆者。

“竹君子成長禮”這個意外的嘗試,也給孫海林團隊帶來了巨大的信心。他認爲“有光空間”不僅僅是一個社區圖書館,一個親子體驗空間,還可以打造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教”融合的示範窗口,並形成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推廣到更多地方。

目前,“有光空間”已與故宮博物院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與全國百餘所學校開展了課程合作。融合了影院、藝術館、親子體驗空間等複合樣態的“有光空間”模式,也即將在成都市的多個社區“落地生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