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员引导居民将垃圾投入正确桶内。▲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各区的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桶站配置率、垃圾分类指导员覆盖率、家庭厨余日分出量不断提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的同时,部分社区仍存在桶站配置不齐全、垃圾清运不及时、混投混装等问题。

1

清走垃圾屋 又见分类桶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居民使用近几十年的垃圾屋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换上分类垃圾桶后,占地面积小了,垃圾桶设置数量成了一大难题。住在东城区某小区一楼的李阿姨向记者吐了苦水,5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旮旯的垃圾桶不见了。集中处理的垃圾点统一设在了小区出入口。撤桶并点后的前几天,住户仍将垃圾堆在原处,垃圾爆满,污水流淌。夏天蚊虫聚集,晚上经常光顾李阿姨家。

工作人员对垃圾车进行消毒。 ▲

基于每个社区的情况,北京市设置了11.3万余组垃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980座密闭式清洁站、小型垃圾中转站,各区统一收集运输车辆颜色、标志标识、单位名称、监督电话等信息,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

密闭式清洁站内,工作人员定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扫、消毒。 ▲

家住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刘大爷告诉记者,“工作日还好,可到了休息日,年轻人喜欢睡懒觉,点外卖。这时就顾不上分类了。”

每次遇到刘大爷值班,他们都变得羞涩了,在刘大爷指导下一一分类。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是监督、提醒。“我们一再告诉指导员,邻里间不要碍于情面,帮帮忙,让居民在家就做好分类。”

据了解,北京垃圾分类不实施“定时定点”,也不采取强制撤桶和厨余垃圾破袋投放,而是灵活采用固定式、流动式等方便居民交投,其中固定式主要包括固定桶站和专人值守的分类驿站。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重在引导,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

2

转运垃圾“桶换桶”

“垃圾分类还是有成效的。”秦阿姨抱着的半个“西瓜”里面装着鸡蛋壳,还有一些剩菜扔进了厨余垃圾桶内。“这样既省去了垃圾袋,也是社区大力提倡的。”

引导员引导居民将垃圾投入正确桶内。 ▲

东城区体育馆网格服务中心主任王玉梅告诉记者,社区内绿色的厨余垃圾桶、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分别由两家公司承包,各家清洁工人负责各自的桶,不可能存在分类后的绿桶与灰桶垃圾混装的情况发生。而且,分类桶分批清洗、每日消杀擦拭,并按时间规律,及时调整运力和周期,确保“垃圾滞留时间最短”。

工作人员用“桶换桶”方式,将分好类的垃圾运到转运点。 ▲

为鼓励垃圾分类,居民用手机扫一下小程序,就可以获得分类积分以兑换生活用品。 ▲

据了解,东城区居民的厨余垃圾由275辆绿色小型收集车按片循环,从分类桶站用“桶换桶”方式,收运至转运点,与市环卫集团40辆厨余垃圾运输车无缝对接;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由95辆绿色小型收集车上门收运。其他垃圾由灰色小型收集车,从分类桶站用“桶换桶”方式,运到全区68座密闭式清洁站,再由环卫专用车辆统一转运。

3

大题“不断做” 小题“日常做”

北京市还推出《北京市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录》《关于逐步推进净菜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印发,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政策上的短板不断被补齐。

6月底,疫情常态化下的红桥市场商户也受到了很大冲击。部分商户由于隔离要求不能正常营业,其余商户也苦不堪言。在地下一层的阳光餐饮街,红桥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商户已经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且要求商户做到回餐分类、控水控杂和垃圾日产日清,同时鼓励商户充分利用食材,创新花样菜品,减少浪费,提醒食客适量点餐,这让其他垃圾、餐厨垃圾产生量大幅度下降。

在红桥市场,某商户后厨设置了回餐分类桶,垃圾日产日清。 ▲

“公共生活领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以逐渐影响个人生活领域。”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垃圾分类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居民在社区垃圾分类中占比是“大题”,我们将不断改变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技巧。而市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理念,是需要经常做的“小题”,不容忽视。

接下来,垃圾源头减量,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快递包装回收等问题都是北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刚实行垃圾分类时,上海人每天早上出门几乎都要接受居委会老阿姨的灵魂拷问:你拎着的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在北京,穿着蓝马甲手持测温仪的阿姨们,也不妨问一句,你拎着的是什么垃圾?

文、图:健康报记者张丹 通讯员向峰

审核:陈会扬 闫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