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蜀漢丞相諸葛亮督軍伐魏。

一國之相親征,非同小可。

打從蜀漢夷陵之敗後,劉備在白帝城掛掉,蜀漢元氣大傷,只能休養生息。

不久南中作亂,諸葛亮督師親征,經艱苦努力,終於平定了叛亂。

在南中之戰中,馬謖的軍政才能得到極大發揮,深受諸葛亮賞識。

蜀魏多年無戰事,魏國在西線防備松馳。駙馬夏侯楙鎮守長安,心思放在喫喝玩樂上,關中空虛。

魏延獻子午谷奇謀,被謹慎用兵的諸葛亮否決,使蜀漢失去了一次出奇兵的機會。

諸葛亮率主力出祁山,命趙雲、鄧芝率偏師出箕谷,迷惑魏軍。

此時蜀漢兵強馬壯,對"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號召積極響應,一次伐魏良機,勝負直接關係到國運興衰。因爲蜀漢國土面積小,耗不起,必須一鼓作氣,拿下關中,積蓄力量,再取中原。

大戰在即,魏明帝曹叡得報大驚,急令名將張郃出陣,抵擋蜀軍進攻。

此時蜀軍主力已拿下天水、南安、安定,關中震動。

諸葛亮不傻,命令馬謖率兵駐守街亭要道,確保主力回蜀通道。

打仗嘛,先慮敗,再謀勝。要做好最壞的打算,萬一打敗了,一定要留好退路。

而街亭是蜀軍撤往漢中的咽喉要道,不能被魏軍佔領。

此前衆人向諸葛亮建議,讓魏延、吳懿等宿將守街亭,剛愎自用的諸葛亮拒不採納,安排親信馬謖到街亭上班。

張郃乃曹魏名將,久經戰陣,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馬謖呢,兵書戰策瞭然於胸,亦有一定的實戰經驗,是蜀漢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

大家都知道,因爲馬謖率軍上了山,被魏軍團團包圍,張郃派兵切斷了南山水源,蜀軍陣腳大亂,魏兵急攻,蜀兵大敗,導致街亭失守。

《三國演義》關於街亭之戰的描寫,基本符合歷史事實。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兵力大約在十萬左右。

趙雲、鄧芝這路疑兵出箕谷,沿褒斜道從漢中到寶雞,約有一萬;諸葛亮帶六七萬,攻掠隴右;剩下二萬左右,由馬謖統領,守衛街亭。

魏國方面,地方部隊有數千人,防守在隴右各城;有將近一萬人的兵力駐守在長安等關中,中央軍五萬方向,作爲防禦部隊。總兵力在六七萬人。

曹叡不愧爲曹操嫡孫,國難之際,離開都城洛陽,親赴長安督戰!

曹真作爲主帥,與張郃密切合作,與諸葛亮、趙雲、馬謖較量。

馬謖大軍開到街亭時,還沒構築好防禦陣地,張郃督軍蜂擁而來。馬謖見魏軍勢大,只得留王平帶一部分兵馬守寨柵,自己率主力上了山。

也就是說,馬謖上山,迫不得已。因爲不上山,張郃率軍猛攻,蜀軍很難熬過三二日。魏軍主要是騎兵,衝擊力強,蜀軍在沒有堅固陣地的情況下,只能做肉盾。

其實馬謖絕對不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他從軍多年,從荊州玩到益州,參加徵南中之戰,軍事理論與實踐,都有一套。但和名將張郃比起來,的確是嫩了點。

儘管馬謖作了最大努力,依然沒有擋住魏軍的兵鋒,街亭之戰,以蜀軍的慘敗告終。

王平、高翔率兵死戰,馬謖僥倖逃脫,回到漢中,被盛怒的諸葛亮處決。

客觀地講,不管換哪一個蜀將,想在街亭擋住曹魏鐵騎的衝擊,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就算趙雲、魏延上,也很可能落敗。

諸葛亮在安排街亭兵力梯次方面,有很大失誤。

應該先輕後重,把主力放在後面,而不是把主力放在最前面,被曹魏鐵騎一衝,就完了。

說來說去,諸葛亮在帳內搖羽毛扇出主意是強項,臨陣缺少變通。也就是說,將略方面,不如張郃。

人家張郃連續急行軍,在蜀軍剛剛趕到街亭時,還沒喘口氣呢,就督師猛攻!

那時馬謖帶着蜀軍主力,拚命往山上跑,似滿山的猴子,軍心大亂。

所以說呀,馬謖因爲街亭之戰,做了最大的冤大頭,人頭落地,半世英名被毀。

東疆珠認爲諸葛亮正確的做法,不應該處斬馬謖、黃襲、張休等將領,可降職使用。因爲蜀漢人才本來少,這樣一來,更加可憐。

也許魏延、吳懿等老將不服氣,逼迫諸葛斬馬,諸葛無奈,只得這樣操作。

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只是事情的大致經過,具體細節,只能靠推測了。

要論責任,諸葛亮絕對不比馬謖小,但人家是丞相,是主帥,自然不會被處斬。事後呀,諸葛亮自貶三級,這已是最高處罰了。

惜乎馬謖,敗於張郃;悲乎馬謖,戰後背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