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天股價暴漲15倍!昔日膠片巨頭柯達變身“藥神”,但CEO或涉內幕交易

富士膠片在生物製藥領域開創的成功先例,讓美國政府看重同爲膠片巨頭的柯達。但柯達能否像富士膠片那樣通過“自我改造”再次掀起大浪,還未可知。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文|高歡歡

編輯|馬吉英

一頓操作猛於虎。

風馬牛不相及的做膠捲與製藥,在被“選中”的昔日膠片巨頭柯達身上無縫切換。隨之應聲而來的還有它起死回生的股價,以及資本市場的不斷爭議——做膠捲破產,轉行製藥卻市值暴漲?

美國東部時間7月29日,柯達獲得一筆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國家貸款,以創立柯達製藥公司,用於生產包括羥氯喹在內的仿製藥原料。美國總統特朗普稱,這是“美國製藥史上最重要的協議之一”。

有華爾街分析師質疑,爲什麼美國政府沒有將同樣的協議授予那些有現成專業技術、知識產權的純製藥公司?

《福布斯》甚至列舉了三大原因告訴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柯達的財務表現和前景都不佳、市場對仿製藥物成分的需求可能疲軟、柯達公司管理不善的記錄由來已久。

但柯達介紹,自己在藥物和高級材料生產方面有着超過100年的歷史。

7月30日美股開盤後不久,柯達股價一路飆升,暴漲了318.14%,盤中更是觸發了20次熔斷,一度漲超650%,市值達14.5億美元,創下了該公司有史以來的最佳單日漲幅。算上前兩個交易日,3天累計漲幅接近15倍。

經歷連日暴漲,最高漲逾2700%後降溫。截至美東時間7月31日下午四點,柯達股價收報21.85美元/股,五日漲幅仍超940%。

由於股價波動過大,柯達股票因異常波動被停牌超過15次。而過去一年,柯達的股價都徘徊在1-2美元區間,市值僅在1億美元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7月31日,有媒體報道稱,柯達CEO吉姆·科倫扎一個月前完美增持近5萬股柯達股票,被質疑內幕交易。當被問及公告前的大量交易是否表明交易被泄露時,科倫扎表示他不知道。

藥神難當?柯達“三進宮”

實際上,這是柯達歷史上第三次進軍醫藥醫療領域。

柯達嘗試進入醫藥領域可追溯至1988年。彼時,如日中天的柯達通過收購製藥公司Sterling Drug進入醫藥產業,生產阿斯匹林等非處方藥。但在1994年公司將醫藥業務以29.25億美元打包出售給了SmithKline Beecham,後者與葛蘭素威康合併成爲了今天的葛蘭素史克

1998年,柯達收購Imation的醫療成像業務,發展計算機射線照相系統(CR)、數字射線照相系統(DR)等健康成像技術。2007年,柯達將其醫療集團出售給加拿大Onex公司。

針對此次進軍醫藥行業,柯達表示,計劃利用這筆貸款成立一個製藥部門,並擴大其在紐約和明尼蘇達州的工廠,以製造FDA定義的“國家長期短缺”的基本藥物成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吉姆·科倫扎表示,製藥原料最終可能佔柯達業務的30%-40%。

而在硬件方面,柯達擁有龐大的工業設施,包括近150萬平方米的製造空間、實驗室、倉庫和辦公室、88個批量生產反應堆,現場發電廠和蒸汽供應,同時在有機化學制造方面擁有較長時間的經驗。按照設想,柯達的設施預計最多能夠生產仿製藥所用原料藥的25%。

同樣的轉型軌跡,拜耳公司 、3M公司和富士膠片等巨頭身上可有所參照。唯一的區別是,這些公司都已成功地從精細化學品行業過渡到製藥業。

2012年,在柯達申請破產的時候,富士膠片就實現了轉型,膠片業務佔比降至營收的1%:2008年富士膠片收購Toyama Chemical,所生產的Avigan曾被用於抗擊埃博拉病毒;2019年富士膠片的生物醫療和新型材料業務,創造了全年43%的營收。

或許正是因爲富士膠片在生物製藥領域開創的成功先例,美國聯邦政府看重同爲膠片領域巨頭的柯達。但“前浪”柯達能不能像富士膠片那樣擅長“自我改造”,再次掀起大浪,就未可知了。

一代膠片霸主的前浪往事

柯達創立於1880年,至今已有140年的歷史。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擁有1萬多項技術專利,業務遍佈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超過12萬人,佔全球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90%的利潤。

這也是柯達最後的狂歡。

由於沒能跟上影像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這家企業一落千丈,從2011年開始,柯達多次傳出破產消息,其股價急劇下降,市值從1997年的310億美元跌至21億美元。到2019年,柯達的市值已降至1.28億美元,下降了99.6%。

自2011年起,柯達就多次傳出破產消息。2011年,柯達的膠片銷售收入僅爲3400萬美元,而數碼相機部門的虧損額達到了3.49億美元。

2012年1月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同年8月,柯達宣佈出售其膠捲、商業掃描儀等業務,但保留了電影膠片業務。

此外,柯達還將許多專利以大約5.2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包括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三星在內的衆多大型科技公司。

2013年1月,柯達宣佈已獲美國破產法院批准,向Centerbridge Partners LP融資8.44億美元完成重組。2013年9月4日,柯達公司宣佈完成破產重組,正式退出破產保護。

百年柯達王朝就此終結。

《南方週末》在2012年1月的文章《被遺忘的柯達:破不破產有什麼關係》中曾寫道:“無論如何,那個屬於傳統膠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在數碼相機尚未普及的20世紀,柯達是全球家喻戶曉的黃色巨人,一度佔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但現在,沒人要用膠捲了,誰還需要柯達呢?”

柯達也曾“自我改造”,積極求生,例如轉行做服裝、手機和加密貨幣等,儘管最後都黯然收場。

根據其財報,2019年柯達淨收入12億美元,淨利潤爲1.16億美元,其中近70%來自柯達的打印系統業務。

另外,柯達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其傳統印刷銷售額下滑7.2%至1.54億美元,數字印刷下降了9.7%至6500萬美元,化學品(包括工業膠片和化學品、電影等)從4800美元下降至4200萬美元。

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機,2017年又推出了第二款,售價大約爲3700元人民幣。不過一推出便石沉大海。

2017年,柯達開始嘗試進入時尚領域,推出了名爲《Kodachrome》的藝術雜誌。它先後與Forever 21、H&M等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一些非常“柯達風”的聯名產品,趕了一回復古潮。之後,柯達又和滑板品牌Girlskateboards合作推出了聯名滑板。但反響平平。

柯達還曾一度涉足比特幣領域。

2018年1月10日,柯達發佈公告稱,將與Wenn Digital公司共同發佈數字貨幣 “柯達幣” (Kodakcoin)。柯達當日股價翻倍,從3.05美元一路上漲到7.95美元。但柯達幣始終沒有掀起任何波瀾,股價不到一年又被打回原形。

可能對中國藥企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裏,由於成本等因素,美國將仿製藥及相關原料藥交給國外廠商生產。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流通藥品中,有88%的原料藥來自國外,印度和中國分別佔31%和14%。同時,美國市場上還有24%的成品藥來自印度,而印度的製藥原料又有70%來自中國。

柯達是美國依照《國防生產法》,協助企業跨入醫藥產業的第一個案例,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是第33次使用國防生產法,將賦予柯達製造原料藥的能力。

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表示,他越來越擔心美國在藥品生產的關鍵材料上對外國的依賴,美國目前正在考慮爲大約30家公司提供資金,以抗擊新冠病毒。

顯而易見,柯達是重修美國本土藥品供應鏈的一個起點,美國政府鼓勵美國企業在本土生產藥品和原料,以此擺脫對他國藥品生產鏈的依賴。

不過,柯達要實現原料藥量產顯然尚需時日。吉姆·科倫扎估計,要實現量產至少需要3至4年時間。據每經報道,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家之一,所以之前國內沙坦類藥物質量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國外)廠商的供貨也緊跟着出問題,短期來看,這一事件對國內原料藥企業的影響不大。”

另有分析認爲,疫情正在推動美國重建本土供應鏈,中國原料藥對美出口額或將下降,長期來看,國內原料藥企或將受影響。

參考資料:

《內幕交易?柯達3天暴漲近1500%CEO一個月前完美增持近5萬股》,東方財富網;

《柯達獲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用於生產仿製藥》,北京商報;

《膠捲大王再次跨界製藥 柯達能否抓住“抗疫風口”?》,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