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荀彧,許多人是很疑惑的,不知道該將他歸爲忠臣還是奸臣。

杜牧對他的評價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僞君子。

但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本質上是一位忠臣。

爲什麼這兩位名人對於他的評價會如此截然不同呢?

這主要是因爲荀彧最初追隨曹操,爲其出謀劃策,忠心耿耿。但是到了後來,他又一反常態和曹操對上,表示自己忠心漢室王朝。這樣搖擺不定的舉動,飄忽不定的思維,讓世人有了各自的揣測,因此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不一樣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導致荀彧的名聲呈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那是因爲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沒辦法看清楚他的每一個舉動,不能瞭解他每個舉動背後的深意。

我們對他的瞭解,都是從書本上來的。而這些書又是由其他人撰寫出來的,寫書人的觀點或多或少會反映在這些書裏面,我們這些不瞭解真相的旁觀者,便會受這些觀點的影響。不同的撰書人給出了不同觀點之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就變得不一樣起來。

別人是怎樣評價荀彧的,我無法左右,我只能談談我對他的評價。

在我看來,荀彧其實從未變過,他對漢室的忠心天地可鑑。

由於荀彧前後的做法不一致,使得杜牧評他是兩面人,認爲是他教唆曹操圖謀天下,之後他又覺得揹負奸詐小人的罵名不好,便又跳出來高喊對漢室忠誠,這種牆頭草,真小人也。

可杜牧的這個觀點,卻被司馬光否認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表示,僅爲了一個名聲,就拋棄自己現有的榮華富貴,拋棄了生死,選擇和曹操對着幹,這明顯不合常理。所以司馬光覺得,荀彧對漢室的忠誠從沒有變過,他之所以追隨曹操,是希望借曹操的手幫漢室平定天下而已。

我個人認爲,司馬光的這種說法更站得住腳,更能說服人。畢竟名節和性命比起來,明顯性命更重要。再說了,荀彧若真是一個將名節看得比性命更重的人,那他就更不會真心實意的輔助曹操奪天下了。

除了杜牧和司馬光這兩位歷史名人對荀彧做出了不同的評價以外,《三國志》、 《後漢書》上對荀彧的評價也是矛盾的。

陳壽在《三國志》上表示:荀彧這個人的才識是挺不錯的,可他看人的眼光不行。他本來是希望藉着輔佐曹操的機會,匡扶漢室,沒想到曹操得勢後,野心越來越大,這和他的初心相悖,因此他後來纔開始和曹操對立。但就算他後來這麼做了,也否認不了他曾經爲曹魏立下的汗馬功勞,故而在《魏書》當中,他被當成了魏臣。

不過陳壽的這個說法被很多人否認了,100多年後,范曄集合衆位名人的看法,編撰了《後漢書》,在這本書裏面,他糾正了陳濤的觀點。

范曄認爲,荀彧是一位對漢室天下忠心耿耿的漢臣,他有着不畏強權的信念,肩負興復漢室的使命。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人在,各路奸臣纔不得不小心的收起自己的心思,漢室王朝才能苟延殘喘這麼長的時間。

范曄在文中點明瞭荀彧幫助曹操的原因:幫助曹操,本就有利有弊,但是以當時的情形來說,荀彧唯有選擇幫助曹操。才能化解當前的危機,暫時救下漢室。否則,各路梟雄紛紛自立爲王,漢室就成了一個空架子,自然而然便滅亡了。

唯有幫助曹操平定天下,漢室才能在曹操的強勢庇護下苟延殘喘。

所謂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躲過這一時,給漢室一些時機休養生息,說不定在未來,漢室能夠重新壯大起來,那時再和曹操一較高下。

所以,荀彧出發點是好的,心是好的。只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情脫離了他的掌控,曹操的野心一天比一天大,他這才反戈相向,決定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范曄的看法,比陳壽的看法更站得住腳。陳壽既然都說荀彧是一位才識過人的人,那說明他的遠見比常人更廣。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看不到曹操的野心呢?

不過,范曄的說法雖然更合理,但我覺得他還沒有戳中最根本的核心。

我認爲,荀彧之所以會變,是因爲曹操變了。剛纔提到了,荀彧這個人很厲害,那說明他看人很準。若當初他發現曹操是一位狼子野心的人,就算曹操當時有平定天下的實力,我相信荀彧也不會輔助他,因爲養虎爲患的道理,他一定懂。但選擇輔佐曹操,那說明那時候的曹操還是一位熱血男兒,是和他一樣想要興復漢室的人。只是後來曹操權力大了,野心大了,荀彧和他的觀念不同了,這才選擇和他背道而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