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裏,他是一名嚴謹的 IT 經理,到了週三和週日的晚上,他就變身脫口秀演員。33 歲的南京人孫鬱,自稱 " 一百八十線 " 演員,這位跨界喜劇人,通過了新一季《奇葩說》的海選,他很期待與傅首爾的 battle。

△孫鬱

段子來自生活,認真地吐槽老婆

" 我老婆就愛買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50 元的打泡器、70 元的牙膏擠壓器、2000 元的筋膜槍 …… 前兩天,她又買了一個加熱梳直髮的梳子,用了之後直髮反而成了彎的,咱還得說真棒!關鍵這些東西打着省錢省力的口號,買回來也沒覺得省錢省力啊?"

7 月 16 日,現代快報記者遇到孫鬱時,他就吐槽個不停。生活、孩子、老婆 …… 雖然偶爾會感到疲憊,但是孫鬱還得爲這些買單。晚上 7 點,孫鬱在新街口附近的一家小劇場準時上臺,作爲當天的主持人,他揹負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動現場氣氛,讓大家笑。

△孫鬱在開放麥現場

" 我開心地問老婆買的什麼呀,她冷漠地說,‘快遞’。她在刷劇,我問她看什麼呀,她白了我一眼,回了一句‘手機’。" 在場的 27 位觀衆笑個不停。

" 我連花錢的時間都沒有,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 孩子的教育、老婆的焦慮 …… 每天面對這些,脫口秀對孫鬱來說既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極好的解壓方式,他可以將生活裏的種種不如意,利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傾瀉出來。" 笑就完事兒了。"

5 歲女兒也成幼兒園脫口秀一姐

孫鬱是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項目總監,年薪近 20 萬。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家裏還有兩個可愛的寶貝,是別人眼中的 " 人生贏家 "。然而,誰也想不到,他就像《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裏的女主,玩起了脫口秀,成了一名喜劇達人。

2010 年,在國外留學的孫鬱第一次接觸脫口秀,就被這種獨特的表達形式所吸引。2017 年,孫鬱在南京看到了無名喜劇俱樂部的脫口秀表演。" 當時就覺得他們說得太爛了,不行,我要來拯救他們。" 因爲熱愛,孫鬱從臺下的觀衆,變成了臺上的演員。

" 我喜歡錶達,而且我覺得自己非常搞笑。" 生活當中,別人會覺得孫鬱是個怪人,一些想法、做法都很奇怪。但是在舞臺上,這在觀衆眼中反而成了戲劇的張力。" 脫口秀舞臺上纔是真實的我,此外,演出還能賺點錢,這不是爽呆了。"

首次登臺的孫鬱就引來了觀衆的笑聲,大家都喜歡看這個戴着黑邊眼鏡,頭髮微卷的 " 中年男人 " 吐槽生活瑣事。2017 年 9 月,他加入無名喜劇俱樂部,正式成爲一名脫口秀演員。

家人和同事看到孫鬱成了一名脫口秀演員,不僅沒有反對,反而成了他的忠實觀衆。" 別人的孩子是聽睡前故事長大的,而我家孩子是聽段子長大的。"5 歲的女兒受他的影響,現在成了幼兒園裏的脫口秀一姐,還擔任幼兒園畢業典禮的小主持人。

運營南京脫口秀俱樂部

對於孫鬱來說,脫口秀舞臺就像一個樹洞,如果沒有這個出口,他的生活真的會非常無趣。" 我沒辦法和別人抱怨生活的壓力,只能通過脫口秀來表達。雖然改變不了什麼,但是能有兩三個小時讓我脫離瑣碎的生活,休息一下,真的太棒了。"

然而,加入無名喜劇沒多久,南京脫口秀市場迎來了短暫 " 寒冬 "。

" 上海的笑果文化,北京的單立人都退出了南京市場,無名喜劇也停擺了。" 無名喜劇創建人之一故人感慨地說,要想養活俱樂部這十幾個演員,可不是個容易事兒。

爲了維護生活當中唯一的調味劑,在大家都不願意接手的時候,孫鬱主動接手,成了無名喜劇的負責人。之後,無名喜劇的運營壓力也隨之而來。" 場地費、培訓費、錄音設備、演員的工資,每個月我都是在貼錢運營。"

幸運的是,最艱難的日子都走過來了。如今,無名喜劇的抖音有 6 萬多粉絲,還有 6 個線上粉絲羣,平均每個羣有 500 人。日常,還能參加一些商業演出,維持俱樂部的運營。

△孫鬱商演

" 終於,現在俱樂部的收入從接近負數,變成了正數。" 並且,孫鬱還會經常組織線下分享會,吸納更多新人,讓他們瞭解脫口秀的魅力。

△臺下觀衆表情各異

通過《奇葩說》海選,期待與傅首爾 PK

但是,孫鬱的 " 野心 " 不止於此,他希望打響無名喜劇的招牌,帶活南京的脫口秀市場,創造南京的脫口秀廠牌。這不,機會來了。

去年,《奇葩說》的導演邀請無名喜劇的演員參與海選。" 我也想火呀,我想給無名喜劇帶來更多的流量。" 孫鬱坦言,參加《奇葩說》,讓他和 " 小目標 " 更近了一些。

誰知,俱樂部共有 12 個演員報名,只有孫鬱一個人通過海選。當問起入選的原因,孫鬱脫口而出:" 其他人試圖在《奇葩說》的舞臺講道理,這肯定是瘋了,舞臺只要炸就完了。"

不僅如此,導演組還特別希望孫鬱能夠和傅首爾 battle。" 傅首爾說她老公是鹹魚,我說老婆太焦慮,有機會能在臺上一決高下也太好玩了。"

對於孫鬱而言,脫口秀已經無法從生活中剝離。在他看來,脫口秀這個行業肯定不會沒落。"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個出口,而脫口秀不失爲一個最好的選擇。"

實習生 陶佩池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李楠 / 文 王曦 /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