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獨角獸舞起源於明代,流傳於蒼溪縣陵江鎮。陵江鎮位於巴山南麓嘉陵江畔,爲隋唐以來蒼溪歷代縣治所在地。懷抱嘉陵三十里,源溯漢晉兩千年。

據傳說,當時陵江鎮羣輝村趙氏家族爲驅逐怪獸、祈求平安創作了民間燈舞《火燒獨角獸》。它在繼承巴渝古舞,吸納蒼溪龍燈、車燈、牛燈、竹馬等民間藝術精華的基礎上,集古樸、雄壯、驚險、細膩於一體,形成了省內乃至全國都絕無僅有的民間藝術舞種。該舞場面恢宏,演技精湛,極具觀賞性和藝術價值,有“川北燈舞活化石”和“川北燈舞之王”的美譽。今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爲趙文猛。

民俗來源趙家山村民爲驅獸降怪,每年元宵便四處遊舞

據《蒼溪縣誌》載:四五百年前,蒼溪縣城河對面的趙家山,當地農民餵養的牲口、飼養的家禽、種植的莊稼屢遭野獸傷害踐踏,老百姓苦不堪言、驚惶不安。爲抵禦野獸侵害,全體村民組織起來晝夜聯防。一夜,忽見河邊一龐然怪獸,身長一丈,頭生獨角,兩眼閃光,口似血盆,遍體鱗甲,極其兇猛。“嗚嘟嘟”一聲長鳴,震盪山谷,村民點燃燈籠火把,敲響銅鑼,鳴放火槍土炮,手持鋤頭扁擔,齊聲吶喊。山鳴谷應,怪獸驚恐,掉頭奔逃,村民乘勢窮追不捨。只見獨角怪獸跳下山崖,潛入回水深潭之中。衆人以火槍鐵砂、弓弩毒箭射向深潭。翌日凌晨看江水泛紅,知怪獸已除,村民疲憊而歸。爲保長久平安,之後又集資修建鎮水寺,以鎮水怪。

其後,趙家山農民便仿其形象製作出獨角獸燈,每年元宵四處遊舞,以示驅獸降怪之意。經過幾代人的改進,趙家山的“獨角獸舞”在繼承巴舞傳統,吸收儺舞精髓的基礎上,慢慢固定了表演模式。精彩絕倫通常由10到12人表演,火燒獨角獸是高潮演出道具:獨角獸燈,頭徑四尺,內扎兩道竹圈,厚紙糊裱,頭頂獨角,系紅綢布,眼似銅鈴,血口獠牙,張合自如,鼻如獅孔,左右生須,以兩根三尺長的竹馬鞭綁紮,獸皮以雙尾麻布縫製,長九尺,寬6尺,彩繪金鱗,股後系麻尾。9張大八仙桌、煙花爆竹等。表演形式:蒼溪獨角獸舞通常由10-12人表演。1人戴面具領場,2人舞獸,1人吹特製銅號,5-7人司響器,2-3人放煙花爆竹。在舞蹈的高潮——火燒獨角獸時,圍觀羣衆可任意點燃煙花爆竹拋向獨角獸,形成萬衆四面圍攻怪獸的壯觀場景。

平地演出:演出前將獨角獸放置演出場地正中央以香敬奉,以示莊重。開演時,青壯年一前一後披上獨角獸皮,由燈頭牽獸出陣繞場一圈,獨角獸仿照怪獸形態起舞表演。或搖頭擺尾,或甩須抖甲,或張牙舞爪,或翻滾狂奔,或騰挪躲閃,或啃腿舔毛,或摳癢起掌,姿態萬千,威風雄壯。

高臺表演:在平地舞罷後,獨獸起掌,前者把獸頭躍起,腳登後者前胸,坐於其頭頂,後者雙手緊抓前者腰帶,託舉過頭,圓場一週,而後,前者又腳踩後者肩,高舉獸頭,直挺獸身,抖擻鱗甲,躍上場中方桌,表演俯視、盤旋、啃石等動作,而後又躍上另一層方桌疊起的高臺,直至9張桌子,高達數丈,觀者無不瞠目結舌。當獨角獸登上高臺頂部後,衆配演及觀者將早已準備好的石窩子、牛角花、竹筒包和大小鞭炮一齊點燃,猛力一起上拋,集中火力,四面圍攻,舞獸者或有鞭炮火花爆於頭頂,或炸於腳下,燒於腹背,硝煙瀰漫危機四起,獸頭在焰火中左右搖擺,甩動觸鬚,抖動鱗甲,觀者無不爲之喝彩。

配套音響:大鑼大鼓,嗩吶,銅號。在深厚的“大河東”等響器曲牌聲中,特製長號一氣吹出24個“嗚嘟嘟”,尖厲激越,烘托出緊張的表演氛圍。

藝術傳承先後共有36位傳承人,被列入四川省非遺名錄

“蒼溪獨角獸舞”爲蒼溪代表性民間舞蹈之精萃。號角一響,龍燈、獅舞、牛燈、竹馬等同演的民間舞蹈,悉數讓之。數百年來,趙家山趙氏子民世代玩燈、代代相傳,技藝日趨精湛。“獨角獸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爲市、縣各類盛典及縣城各企事業單位慶祝活動、開業慶典不可缺少的表演節目。

1957年,“蒼溪獨角獸舞”曾參加四川省民間音樂舞蹈表演,因其具有的獨特風格,被列爲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候選節目,後因受演出場地條件限制,不能發揮其特技而未參加。歷史上,趙家山“獨角獸舞”一度瀕臨滅絕,爲搶救保護、開發利用這一民間文藝奇葩,歷屆陵江鎮黨委、政府均成立了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落實專項資金,不斷扶持、壯大趙家山獨角獸舞表演團隊。近年來,先後撥出經費20萬元,爲其編排節目、添制響器、購買服裝道具等。曾特聘蒼溪縣文化館龍玉康(現已故)、蒼溪縣民間演藝家協會負責人袁政忠等專業人員到趙家山編排、指導演練表演程式。請專業人士整理、改編響器曲目,輔導培訓器樂演奏,建立藝術檔案。有了黨委、政府的重視,有了專業人員的指導,“蒼溪獨角獸舞”得以很好地保護和傳承,古老的民間藝術又能重現風采。

蒼溪獨角獸舞是研究古巴蜀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先後共有趙文猛等36位傳承人。2011年7月,蒼溪獨角獸舞被公佈爲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章來源:蒼溪文旅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