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歪道道

來源: 歪道道(ID:daotmt)

7月15日,益豐大藥房公告顯示其投資設立了兩家子公司:益豐遠程醫療中心和益豐互聯網醫院,旨在爲用戶提供互聯網診療、處方流轉平臺、家庭私人醫生、健康管理等服務。據悉,益豐是首家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上市零售藥房。

連鎖藥店主動探索線上業務,這在幾年前還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2016年,阿里健康以1680萬元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的全部股權,從而獲得互聯網藥品零售服務的牌照,有了自營的網上藥店—阿里健康大藥房。

當時,連鎖藥店們對這個敲門的互聯網“野蠻人”如臨大敵,老百姓一心堂、益豐等19家連鎖藥店發出聯合聲明,希望阿里健康徹底退出藥品信息化監管,並指控其涉嫌兜售數據。

然而如今,這些頭部連鎖藥店開始擁抱互聯網。因爲他們發現在經過了接連不斷的併購浪潮後,自己並不是勝者。

藥越來越貴,藥店越來越不值錢?

未來5-10年內,中國的藥店至少先要死掉1/3,這逐漸成爲主流連鎖藥店老闆們當前達成的一個基礎共識。但奇怪的是,近兩三年來恰恰是藥價暴漲的時期,連鎖藥店卻看似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

2018年,很多市民普遍發覺在藥店買藥時花的錢更多了,這讓他們深感“喫不消”。

一位來購買小蘇打片的先生表示,前兩年100片規格的價格還只有一兩塊錢,最近買時已經是11元。北京西城區一家藥店的工作人員也說道,現在很多藥都漲價了,有的感冒藥漲了近一倍,例如某品牌的感冒靈,以前賣9塊多,如今則賣17元。

常用藥價格變動頗爲普遍,所以我們對漲價的感知度尤其深刻。在2015年,複合維生素B一小瓶價格是1.5元,現在是10.5元;30片裝的降壓0號從28.8元漲到了45元;一瓶100片的甘草片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24粒的諾氟沙星膠囊從3.6元提到了9元;12片裝的羅紅黴素從5.2元漲到了9元……

價格瘋漲不說,有些常用特效藥還出現了“藥荒”。如硝酸甘油片,去年有記者走訪了二十幾家藥店,僅6家有售,而這有貨的6家藥店,原先售價僅六七元的北京益民硝酸甘油片,上升到45元。

這是因爲過去很多廉價高效的好藥,現在漸漸買不到了,它們被同樣名字的高價藥代替。

藥價瘋漲的原因有很多,如原料藥大幅漲價,生產成本大增,藥企想降價也沒有能力,這種情況無可厚非,不過藥企及藥店在漲價一事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自2015年以來由於藥企間競爭加劇,藥廠數量持續減少,行業內競爭弱化,藥企有了漲價的底氣,而且還有一些企業在發展中正在對某些產品形成了壟斷,進一步助長了漲價。至於藥店,藥價的上漲,導致藥店進貨成本上升,利潤變少,他們爲了增加利潤也在小幅度調整價格。

更何況,連鎖藥店經過數次的併購熱潮,也深以爲有了底氣。數據顯示,連鎖藥店從2010年13.71萬家增長至2019年26.75萬家,2019年中國藥店連鎖化率上升至55.74%。這意味着整個藥品零售行業正朝着連鎖化方向快速推進,從數量提升向集中度提升轉變。

只是,冒進的併購潮也爲連鎖藥店埋下了隱患。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很多買方爲了追求併購規模,不在乎標的企業的經營質量。有大量虧損的藥店,被併購時的估值也極高。後來,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報遭到質疑,沒有質量的併購被認爲意義不大”。

連鎖藥店“上了資本的當”

併購現象在藥品零售行業早已有之,2018年初,4家大型上市連鎖藥店的併購計劃原本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他們先後發起的併購合計不過近50起。然而攜資本而來的高濟醫療一舉打破了常態。高濟醫療是高瓴資本旗下的大健康產業投資和運營公司,2017年闖入國內連鎖藥房市場。

有知情人士透露,高濟醫療計劃拿出300億元來做連鎖藥店併購,兩年左右的時間,花掉了大約200億元。 

資金量大、整合方式靈活、出價高、決策快,是高濟醫療併購整合連鎖藥店的獨特風格,也正是受高濟醫療的帶動,這場併購熱潮讓傳統保守的連鎖藥店們嚐到了資本的好處。

然而他們卻不是最後贏家。以新興藥房爲例,當時新興藥房被很多資方看中,其中益豐和高濟醫療進入了與新興藥房談判的核心環節,最終,益豐以優先購買權和高價成爲買家。益豐收購新興藥房後,股票還漲了不少,營業收入也隨之猛增。只是,併購的後遺症在一年後顯現。

2019年,由於三費增速遠高於營收增速,導致益豐藥房銷售淨利率再次出現明顯下滑至5.93%,創上市以來最低值。負債率也逐年增高,2017年-2019年益豐藥房資產負債率分別爲33.52%、47%、48.68%。反而,新興藥房的原股東最終以近2倍的PS退出,高額變現。

新興藥房畢竟還算是優質資產,更慘的是花了高價錢買了虧損嚴重的藥店,是有苦說不出。

不過,最危險的不是花錢買教訓,而是連鎖藥店企圖通過大規模併購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可行業內的競爭形勢並沒有弱化,這也是爲什麼藥店老闆們預測未來5-10年藥店將要死掉1/3、並持悲觀態度的原因。

究其原因,在於藥店集中度的增加在行業飽和度極高的狀態下,對競爭形勢的影響收效甚微。

數據顯示,通過行業整合後,我國零售藥店的店均服務人口出現了一定下降,但還穩定維持在3000人左右。而美國藥店店均服務人數是6250人/店,日本藥妝店店均服務人數是6285人/店,所以,有行業內人士才表示,“我們不需要46萬家藥店,20萬家就夠了”。

在頭部效應非常強的互聯網經濟中,兩個相互爭搶第一的互聯網公司一旦合併,或是老大併購老二,競爭基本就結束了。可藥店零售行業不同,大量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藥店形成了一個高度飽和的市場,即使4家大型上市連鎖藥店併成一家,也無法擠壓其它藥店的生存空間。

因爲當前連鎖藥店的集中度雖然持續提升但仍然偏低,2019年前五家市佔率僅15%,前100家市佔率約46%。按照門店數量來看,前100家連鎖藥店的門店數量佔比僅爲16%。

由此,這不是資本玩法所能改變的。

互聯網是連鎖藥店的救星還是災難?

連鎖藥店一開始對互聯網進入藥店零售行業的牴觸,其實再正常不過,彼時,O2O、共享經濟等互聯網風口以摧枯拉朽之勢火速顛覆和席捲了原本看似牢牢穩固的實體商業模式,連鎖藥店不想成爲下一個。

事實證明,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米內網發佈的《2019年度中國醫藥市場發展藍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銷售規模達6106億元,其中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達到905億元,市場份額佔比已由五年前的1.2%連續增長至14.8%。還有數據顯示,2019年實體藥店市場的增長率創歷年新低,僅有6.2%,同時,也大幅低於網上藥店40%的市場增長率。

尤其是經過疫情,消費者對線上購藥建立起信任,很多人也認爲疫情過後,“醫+藥”的閉環服務模式將會佔領用戶尤其是慢病用戶的心智。

所以說,連鎖藥店開拓互聯網業務與其說是主動擁抱,其實也是積極防禦。

目前,連鎖藥店試水“互聯網+醫療”模式銷售藥品,主要是通過“網訂店送”、“網訂店取”方式。總部集中審覈電子處方並統籌連鎖門店之間調劑與配送藥品,實現就近取藥、就近送藥,以滿足顧客用藥需求,充分發揮總部的集約化優勢。除此之外,像益豐大藥房成立子公司,主要是爲用戶提供互聯網診療、處方流轉平臺、家庭私人醫生等一體化的服務。

但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連鎖藥店線上流量從哪裏來?如果只是把原本線下的客流量轉移到線上,那藥店流量依舊無法跨越區域甚至是周邊輻射範圍的限制,更何談尋找增量。

與之相比,阿里、京東背靠電商業務龐大的流量池,很大程度上能夠突破連鎖藥店區域性、用戶年齡等方面的約束。《中國藥品零售市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線下藥店消費人羣中46歲以上人羣佔比近40%,而像京東大藥房這樣的線上渠道,其中26-35歲人羣佔比46.5%,年輕羣體居多。

連鎖藥店線下渠道的地位不可取代,其與線上電商的競爭原本是錯位的,不過當阿里、京東將觸角伸到線下,而連鎖藥店也在積極佈局線上,這種錯位競爭很可能不復存在。

這種情況下,實體藥店與互聯網合作或許不失爲一種新的思路,我們看到,老百姓大藥房已經宣佈引入戰略投資者騰訊

2018年國家醫保局主導推出帶量採購政策,利用團購效應和藥企進行談判議價,隨着該政策的施行,醫院售賣的藥品價格在大幅下降。而爲了保持藥品價格的競爭力,連鎖藥店未來不得不跟風降價。

這對於承受了藥價瘋漲負擔的老百姓來講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藥店很顯然開心不起來。或許正如很多人猜測的那樣,淘汰掉3/1的藥店後,這個行業纔會恢復良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