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皇太子處境都相當尷尬,要是做得不好,皇帝老子有意見,要是做得太好,皇帝老子的意見就更大了!畢竟太子是離皇位最近的人,皇帝自然而然地提防着他,彼此之間關係很是微妙。

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一門大學問,很多太子就倒在這臨門一腳上。但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標是個例外,他被後人稱爲“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

爲啥?因爲他的地位非常穩固,朱元璋對他沒有任何猜忌,恨不得手把手地教他處理政務。

朱標死後,哪怕四子朱棣表現突出,朱元璋也沒有動過換太子的念頭。爲了讓長子一脈繼承帝位,朱元璋不惜大肆屠殺功臣,就怕皇孫鎮不住。

這固然是出於對嫡長子繼承製的擁護,但如果不是與朱標父子感情深厚,朱元璋未必能做到這一步。若在民間,父親對兒子有多好都不奇怪,可天家無情,皇帝與太子走到後來基本都成政敵,像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很少見。

整個明朝,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皇帝一定是朱標,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對此也心知肚明。朱棣縱有野心,也半點都不敢表露,只能乖乖的當燕王,惹朱元璋生氣了還得靠朱標說情。

爲何朱元璋如此疼愛朱標呢?這得從朱標的出生說起。

大家都知道,古人早婚早育,十五、六歲就能成親洞房當爹孃,但朱元璋家一窮二白,喫不飽穿不暖,後來還遭了災,連家都沒了,根本娶不上媳婦。

等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混出點名堂,得以娶妻馬秀英時,他都24歲了,在古代屬於晚婚。朱標出生那一年,朱元璋27歲。以現在的標準去衡量,27歲有第一個孩子不算晚,但在古代那可是妥妥的晚育。

再加上那時朱元璋已經創下點基業,急需繼承人,打仗之餘就在琢磨啥時候纔能有個兒子。因而大家可以想像,兒子出生的消息傳到前線時,朱元璋有多麼的高興。

他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從這幾個字,就能看出之前他有多麼擔心自己沒有子嗣。朱標的降生,讓他狠狠地鬆了口氣。後來兒子多了,也就沒了如此深刻的感覺。

再加上隨後朱元璋就拿下了南京,更視第一個孩子爲吉兆,對朱標極爲重視,抱以極大的希望。

朱標5歲時,朱元璋就讓他接受正規的儒家教育,老師也不是普通文士,而是宋濂這樣的名儒。這些老師,後來就成了朱標的文人班底。

1364年朱元璋自立爲吳王,即刻立朱標爲世子,稱帝后也立馬封他爲太子,從來沒有過別的人選。

當然了,封太子並不能證明什麼,新建的王朝,要想穩定人心都得立一位太子,以示傳承有序,不會輕易垮臺。太子的人選,也最好是嫡長子,這是普羅大衆公認的繼承原則。

重點是,朱標這個太子不一般!

這裏有個鮮明的對照組,康熙是賢明的君主吧?但他防兒子就像防賊一樣,哪個兒子和大臣關係密切,就會招來他的忌諱,進而奪嫡無望。

朱元璋卻是完全反着來,他不怕朱標和大臣們來往多,就怕朱標和大臣們無意中疏遠了,不遺餘力地加深雙方的聯繫。

在他的操作下,東宮簡直如同一個小朝廷,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湯和、劉伯溫等開國功勳全都在東宮掛職,光明正大地輔佐太子。朱元璋不但不忌憚,還頗爲欣慰。

最能體現朱標權力的則是監國這件事。

對於一位太子來說,皇帝賞賜多少金銀財寶都是虛的,唯有讓他監國,纔是真正的信任。而監國之權在朱標這裏很簡單,只要朱元璋外出征戰,朱標便奉命監國理政,暫代朝事。

這還不算什麼,最牛的是,就算朱元璋沒有外出,朱標也有監國的機會,還是朱元璋主動提起的。

洪武十年,朱標22歲,有妻有子,按照皇室常見的套路,年華老去的皇帝該防備年輕力壯的太子了,可朱元璋就像普通的老父親一樣,欣喜於兒子終於能夠頂門立戶,命令大臣們今後一切政事先報給太子處理,然後再由太子上奏。

並且,朱元璋還讓朱標“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其實就是讓他提前體驗皇帝的生活,免得登基後手忙腳亂,一時適應不了。

朱元璋對朱標的這種培養方式,顯然是很合理的。理論知識再豐富,也不如實踐所得,太子早點接觸政務,以後會少犯些錯。在朱元璋的高度放權下,朱標可不就成了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太子嗎!

只可惜朱元璋精心培養出來的朱標,竟然壯年而亡,朱元璋一腔心血付諸東流,只能重新佈局將希望放在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