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眠眠

李廣

01

中國古代在抗擊外族入侵的戰爭中出現許多著名的將領。

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位。

李廣在歷史上名氣很大,可是他雖然威武一世,卻也是命運多舛,極爲坎坷的。

李廣戎馬一生,立下無數戰功,可是他非但沒有得到封侯的榮耀,人生結局也十分悲慘。

在漠北之戰中,年過花甲的李廣出任前將軍,被衛青派遣長途迂迴截斷匈奴單于的退路,因爲在大漠中迷失道路,未能及時趕到參戰,被單于逃掉了。

李廣錯失了堵截並捕獲單于的機會。

戰後,李廣不願遭受問罪受審的羞辱,慨然拔劍自刎。

李廣家族的悲劇並未就此結束,這種不幸還影響到了他的子孫後代。

李廣死時,他的長子和次子都已經過世,僅剩下幼子李敢。

李敢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部下,因戰功被封爲關內侯。

血氣方剛的李敢認爲父親之死是衛青所致,一拳將其打傷。

第二年,在甘泉宮狩獵時李敢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故意射殺。

李家的悲劇還在繼續,二十年後厄運落到了李廣的孫子李陵頭上。

李陵是李廣的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

漢代有選拔高官以及富家的子弟爲郎官,充任宮廷侍衛的習慣。

李陵就是在宮中從伺應雜事的郎官幹起,由侍中、建章監一步步選拔升遷而當上了羽林軍的長官騎都尉。

這期間,他曾越過居延地區,深入匈奴二千餘里偵察地形而順利返還。

李陵頗有其祖父李廣的風範,不僅深通武藝,尤其擅長騎射,而且對士卒有仁愛之心,待人謙讓,名聲很好。

漢武帝也很欣賞李陵,令他帶領五千精兵,駐紮在酒泉、張掖等地教習戍邊軍隊學習箭術,以防備匈奴的侵襲。

02

公元前99年,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之兄﹑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進攻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

武帝召見李陵,要他爲征討大軍運送糧草。

可是李陵卻不甘心只是擔任這種後勤運輸的任務,他嚮往如同自己先輩那樣馳騁疆場,上陣殺敵立功。

李陵來到武臺殿,向漢武帝主動請纓,稱自己所率領的部下都是武藝高強的精兵強將,希望能自成一軍,到蘭幹山南邊去攻擊,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

並且表示願意只率五千步兵,以少擊多直搗單于王庭。

漢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請求,佈置駐守居延塞的強弩都尉路博德率軍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騎兵支援。

可是這個當過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卻不甘心當協助李陵的配角,他提出等到來年春天,再由酒泉、張掖各出五千騎兵同時攻打匈奴東西浚稽的建議。

漢武帝聽了十分惱怒,他懷疑是李陵後悔之前說了大話,故意讓路博德提出新建議以取消原先的計劃。

於是他重新命令路博德率部前往武威以東的西河,防守從那裏侵入的匈奴。

而下詔李陵,要他九月發兵,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向北進軍到東浚稽山南面的龍勒水一帶,來回遊弋觀察敵情,隨時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

03

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深入匈奴腹地來到浚稽山紮營。並且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回朝稟報。

不久,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受到匈奴三萬多騎兵的包圍。

李陵將軍隊駐紮在兩座大山之間,外層以車輛構造成營壘。

他帶領官兵們在營壘外列陣,前排士兵手持盾牌和長戟,後排的用弓弩。

命令官兵以鑼鼓爲號令,擊鼓進攻,鳴金收兵。

匈奴人見漢軍人數少,肆無忌憚地直接猛撲過來。李陵見匈奴人逼近,一聲令下,漢軍千弩齊發,匈奴騎兵應弦倒下一片。

匈奴軍驚恐敗退,漢軍乘勝追擊,斬殺數千匈奴兵。

匈奴單于沒料到這支漢軍如此強悍,大喫一驚,急忙調集左賢王和右賢王的八萬多騎兵前來,一起圍攻漢軍。

李陵率部往南邊戰邊走,向着漢朝邊境撤退。數日後到達一山谷中,再次與匈奴軍隊展開激戰。

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輕傷者依然堅持戰鬥。

此後,李陵改變撤退路線,向東南方行軍,計劃撤到盧龍城。

四五天後,漢軍到達一處蘆葦叢生的沼澤地帶,匈奴人在上風放起火來,李陵急忙命令官兵將營地周圍燒出一道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

擺脫火攻後,漢軍向南行進到一山腳下時,匈奴軍已經佔據山頭,單于命他的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

李陵將匈奴軍引入騎兵施展不開的樹林中廝殺,消滅數千匈奴軍。

在威力強大的連發弩射擊下,單于被逼下山退走。

04

李陵率軍不斷向邊境靠近,匈奴始終沒能取勝。就在匈奴單于見漢軍撤退時隊形不亂,而且鬥志不減,從而懷疑李陵軍隊南撤的前方會有漢軍埋伏,產生了停止追擊的想法時,卻因爲一個漢奸的出賣,讓李陵陷入更加險惡的絕境。

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爲受到校尉的凌辱而逃跑投降了匈奴。

他告訴單于,李陵並沒有援軍,糧草殆盡,而且箭矢已經用光。

只有李陵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前,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指揮,只要射殺旗手就可破陣。

單于知道這個底細,馬上命令集中兵力猛烈攻打。

漢軍遭到佔據山坡的匈奴軍繼續南撤,還沒衝到鞮汗山,五十萬支箭已在一天之中全部射光。

這時,李陵部下還剩下三千多人。

他們只剩下短刀迎敵,有的只能拆下車輪輻條當武器。漢軍最後退入一個峽谷,被匈奴軍截斷了退路,很多士兵被匈奴人從山崖推下的擂石砸死。

天黑後,李陵獨自外出想去偷襲單于,可是無法成功。

陷入絕望的李陵命令將士們在夜半時分分頭突圍,約定在邊境要塞遮虜鄣會合。

全軍突圍時,李陵率十餘人奮力拼殺衝出,在數千匈奴騎兵追擊下,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分散突圍的漢軍只有400多人逃回了遮虜鄣。

李陵最後兵敗之處其實離邊塞只有百餘里,卻沒有得到漢朝任何援軍的接應。

李陵被俘後,長嘆無臉面見皇帝,之後便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

05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原先以爲他戰死,後來聽說他投降了匈奴,不禁大怒。

滿朝文武幾天前還稱讚李陵英勇,如今一起責罵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爲李陵申辯,他痛恨那些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的人。

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僅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上千裏孤軍奮戰,對抗數萬敵軍,殺傷許多敵人。

最終箭矢用光,將士們赤手空拳,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

李陵雖戰敗,但他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機會再報效漢朝。

司馬遷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爲他是爲李陵辯護,並詆譭兵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保住了性命但是被施以腐刑。

後來漢武帝意識到李陵投降是因爲沒有援軍所致。

一年後,派因杅將軍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腹地去接回李陵。

不料此舉卻給李家帶來更大的災難。公孫敖沒有接回李陵,還說李陵在幫匈奴人練兵以對付漢朝。

這其實是一樁冤案,多年後,漢朝派人出使匈奴時遇到了李陵。

使者提起爲匈奴練兵的事,李陵聽後大惑不解,說出爲匈奴練兵的是漢軍塞外都尉李緒而不是自己。

可是當時漢武帝怒不可遏,不容分說便草率地將李家夷滅三族,李陵的母親、兄弟和妻子全部被誅殺。

以致李陵老家隴西士人都以李陵沒能保全節操而死,累及家族爲恥。

如此一來,自然便斷了李陵迴歸漢室的念頭。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期間,李陵應單于所請去勸降昔日好友蘇武。

被拒絕後曾多次讓妻子帶着牛羊酒食送給蘇武,幫助他渡過難關。

後來蘇武迴歸時,李陵曾對他說,自己最初詐降匈奴,忍受奇恥大辱是爲了將來實現報仇的意願。

就像春秋時期魯國的曹沫與齊國交戰三戰皆敗,在魯莊公無奈割地求和的柯地會盟上,持刀挾持齊桓公,逼迫其退還所佔領魯國領土那樣。

不幸的是,全家被殺使得最初的詐降成了真降。

匈奴單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爲右校王,成了匈奴的貴族。

李陵痛恨李緒爲匈奴練兵而連累自己全家被殺,便派人刺殺了李緒。

06

直到漢武帝駕崩,漢昭帝即位後也試圖將李陵接回。

李陵的隴西故交任立政被派出使匈奴,在酒席上他伺機暗示李陵可以歸漢了,李陵卻毫無反應。

任立政故意提醒,漢朝宣佈大赦,而且同爲李陵故交的霍光和上官桀都已經是朝廷重臣,不用擔心富貴。

李陵只是報以“我已穿上胡服了”的回答。

當任立政再三追問有無迴歸之意時,李陵終於說出心裏話:丈夫不能再辱。由此倒是可以依稀看到其祖父李廣的影子。

公元前74年,李陵在偏遠的匈奴生活二十多年後病死。

李陵的悲劇讓後世惋惜。宋代詞人辛棄疾用“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這樣的句子描寫李陵送別蘇武,而自己不得迴歸的悲涼心情。

700多年後,一支來自如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抵達唐朝都城長安。

爲首的酋長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將李廣視爲先祖的李唐皇室是同宗,表示願意向唐太宗稱臣納貢,同時提出認親的請求。

黠戛斯古稱堅昆,如今柯爾克孜族和中亞的吉爾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後代。

李陵當年被匈奴單于封爲右校王后,管轄的正是被匈奴征服的堅昆地區,子孫後代世襲統治那裏。

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又與其他黠戛斯人不同,有着黑髮黑眼瞳,具有漢人的特徵。

這或許也就是李陵後裔最終的蹤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