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道而來的遊客與非遺復興鑼鼓表演者合影

羌風楚韻古村落,非遺助力復興村大步奔小康。二十年間,洪雅縣復興村依託本地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將農村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一個偏僻的小山莊蛻變爲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旅遊村,吸引着衆多畫家、攝影家、戶外玩家、生態旅遊者的踏訪。如今,擁有“第一批全國生態文明村”“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等美譽的復興村,成了更多人嚮往的地方。

青羌民俗博物館

復興村位於洪雅縣瓦屋山鎮,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既有古老村落的樸實,又有現代花園的韻味,是鑲嵌在瓦屋山下、雅女湖畔的一顆“綠色明珠”。傳說,復興村是青衣羌族後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古村,更是一個男女老少都熱愛歌舞樂器的青羌人集聚地。村上十分重視羌風楚韻的傳承,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館和觀光臺廣場,並組建了青羌藝術團,發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羌風楚韻。“復興響器”和復興山歌更被譽爲是“楚國遺音”,“復興耍鑼鼓”被列入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昔日復興村

完善基礎設施村莊發展迎新機遇

初到復興村,環顧四周,只見羣山環抱、山溪流淌。該村100餘戶,800多人,土地面積3000公頃,森林面積2880餘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6.5%,被評爲首批國家級生態文化村。

從復興村村委會沿着水泥緩坡而上,可至山頂,將村子全貌盡收眼底。山霧瀰漫,陽光透過雲層環繞在村莊周圍,像極了一個世外桃源。二十年前,卻不是這樣。在改革開放初期,村裏沒有水泥路、沒有電燈,羣衆出行只能徒步或少數靠自行車和二輪摩托車。近年來,復興村裏修起了村主幹道,泥濘的路面“換了臉”,這也讓坐落在雅女湖邊的復興村村民受了益。

俗話說‘靠山喫山,靠水喫水’,過去,村民都是靠打筍或種些農作物來維持生計。每年一入夏,村民便會在山上搭一個竹棚,待山上的竹筍成熟後,舉家前往山裏做筍乾,一待便是一個月,等筍乾曬完後再一擔擔挑回家,賣給前來收購的客商。由於道路等交通條件限制,一年到頭辛苦做筍乾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而今,鄉村旅遊道路的修建,不僅爲當地村民出行帶來了便捷,也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運輸發展和復興村旅遊產業的發展。

“復興村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沉澱,傳承着獨特的羌風楚韻文化,走進這裏,便走進了青羌歷史。”王文君表示,作爲一個漢羌雜居的村落,復興村有着許多文化歷史典故和傳說,獨特的羌風楚韻文化,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復興村。

復興村新貌

羌風楚韻文化 助力鄉村奔小康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羌風楚韻文化,讓這個離縣城較遠的偏僻的小山村,走進了令外界羨慕的小康生活。作爲第一批全國生態文化村,如何使這塊牌子更加響亮和名副其實?“文化興村、旅遊富村、產業強村”的“興村綱領”,讓復興村找到了這條奔康之路。

二十年前的復興村貧窮落後。當地曾有言:男兒只得上門去,有女不嫁毛劉溝(復興村老地名),可見當時貧窮的情景。自2000年,在本村退役軍人王文君的倡導下,獲村民積極支持。王文君義務挖掘悠久歷史文化和重現歷史亭臺,把文字記載變爲現實,將歷史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物化。依託豐富的文化歷史典故和不老傳說,以及獨特的羌風楚韻,復興村於2015年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館”,由王文君任館長。同時成立了復興青羌藝術團,發掘搶救“耍鑼鼓”“復興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投資修建了大田壩旅遊觀光道路,保護和發展嚴道故城遺址。復興村一舉成名,先後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和全國首批生態文化村(首批中當時是四川唯一)。據統計,青羌民俗博物館,免費開館近六年來己有六萬多人前來參觀訪問。

復興走文化旅遊之路走到了前頭,在偏僻山區率先修建起了農家樂。村民由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幾乎家家戶戶都傳承着羌楚文化的精髓,人人能歌善舞,在愛好上,男女喜歡種花養鳥,喂寵物,傳承着他們獨有的羌風楚韻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個村民們又有了新的理念和創新思維,他們白天熱情接待着八方來客,不僅親自下廚煮飯吵菜上桌,帶遊人到景點攝影創作,晚間還要換上羌族服裝,帶領客人們在文化廣場表演節目和參加篝火聯歡晚會。

近二十多年來,復興的這種待客形式深受各地遊人的喜愛,幾乎四季賓朋接踵而來。有的遊客在復興旅遊之後還成了常客,年年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連綿不斷。用客人們的話說,他們喜歡這裏的村民熱情,特別是這裏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復興因其獨特的文化接地氣,有特色,加之在三山環線上(即周公山,瓦屋山,峨眉山),也是唯一個有民族特色的村莊,所以我們年年都要來這裏避暑和享受一下羌風楚韻的文化展現。”

如今,“復興耍鑼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羌文化也成爲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一家家民宿客棧、鄉村驛站應運而生。2010年以前,村上僅有一家農家樂,2012年,通過新農村改建,新增到了10多家,現在已發展到56家。

復興村廣場

開發保護並重 復興文化活起來

復興遺勝蹟,王河留楚聲。登瓦屋山,遊雅女湖,看羌風楚韻表演,喫生態農家飯菜……復興村成了文化內涵深厚的康養和避暑勝地。

鄉村旅遊搞起來了,村子“復興”了。依託旅遊,復興村迅速走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奔康發展快車道,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村民正切身感受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幾年真的是越來越好了,道路越來越寬,越來越乾淨,很多城裏人還羨慕我們家家戶戶都有個院子。”說起復興村近年來的變化,村裏人臉上盡是自豪之情。而不斷改善的物質生活,實實在在的旅遊收入,也讓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成了村裏人的自覺行爲。

2016年,復興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該村邀請了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其保護進行設計規劃,該規劃以‘保護+發展’爲規劃理念,對復興村傳統村落現狀、保護、發展作了詳細規劃。《規劃》提出了“活保護”的概念,對復興古居實現活態保護,以保證居民參與和保護規劃同步,實現復興文化的動態傳承。

復興村農家樂

目前,復興村正以復興傳統村落爲主體積極打造青羌楚韻文化旅遊產業,以林木培育和竹筍、茶園種植爲基礎發展特色種植業。依託已經形成的復興廣場、情歌路、雅女湖岸、農家餐飲住宿等休閒度假小屋,結合現狀特色傳統建築風貌,注重打造青羌楚韻人文旅遊文化,展示古村落特色。

立足生態優勢,借力康養旅遊,通過發展民宿經濟,大打農耕文化品牌,而今的復興村成功轉型,被評爲“四川省鄉村旅遊精品村寨”,成爲鄉村振興的典範。“通過保護與發展,老建築留下來了,老手藝留下來了,農耕文化留下來了。更重要的是,村子有人氣、有生機了。”眉山市政協《文史期刊》羣有不少專家,看到復興村的介紹,都紛紛點贊,並希望隨着開發與保護的升級,讓羌風楚韻更好地傳承,讓復興村這座古村落更好地留住鄉愁和歷史記憶。

文章來源:四川新聞網 (呂偉利 王文君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