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從三國曹丕建立魏國開始,到東晉在動盪中滅亡,這一段歷史顯然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國家的動盪不安和經濟蕭條、政治的腐朽深切的影響着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文學也是如此。魏晉時期的文學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寒門學子的鳴不平和文學家族的出現。那麼爲何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現象呢?是多方面原因的結果。

首先就是政治上的專制隔斷了寒門學子的進仕之路。世家大族的傳統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形成規模,這些人世世代代都是公卿貴族,又廣納賢才,經營門生,勢力和影響都很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佔據着有利地位。這樣一羣世家大族在曹操時期被打壓和抑制了一些,畢竟曹操也是一個專政的人。但是到了魏晉時期,這種風氣又重新興,起政治上的通路重新被打通。

曹丕稱帝建魏,大刀闊斧的改革中有一項制度對當時的官府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非常大,那就是九品中正制度。這個制度大家都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選官看家世背景,需要有權有勢的人舉薦,雖說保留了公共意見和羣衆輿論,但是那些勢力龐大的世家大族們的盤根錯枝的權力網絡,又怎會讓官職落入外人手裏。於是這就形成了典型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治局面。

面對這樣黑暗的政治內幕,那些出生寒門的士子們毫無辦法,內心的憤恨不平,他們只能把抱負和埋怨憤怒寄託於文學,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寒士鳴不平的吶喊和渴望改變地位渴望得到重用的呼聲。

門閥制度的出現阻礙了寒士的升官道路,但在令一個方面卻促成了文學家族的大量產生。文學家族即文學集團,是那些門閥貴族們廣納賢才、養士之風興盛的結果。在魏晉時期,有許多文學家族尤爲引人注目,比如我們熟知的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他們在政治上得勢,又好風雅文學,於是集聚在他們身邊的賢才頗多,形成獨具風格的建安風骨。另外還有曹魏後期的竹林七賢等等。這些人在政治的影響下寫下了許多後世傳唱的經典作品,開啓了魏晉時期獨特的文學風格。

除了門閥制度文學家族,還有一個方面值得注意,那就是對宗族和倫理觀念的強調。這也是對重視門第的一個表現。這樣的一些作品多出於一些世家大族,作品的內容多是歌頌先祖和弘揚家風,是他們對世家地位維護和振興的願望。這樣一些作品也是構成魏晉文學獨特風貌的部分,完善了對魏晉政治觀念,宗族倫理觀念的一個展示和豐富。

魏晉時期二百年的歷史長河流逝,我們回首看只能看到在這歷史長河中或淹沒或掙扎的衆多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從中窺見他們的命運和走向。分析整個朝代的政治變化,引發的文學和觀念的改變,領略其中的文化內涵,豐富當代人的涵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