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何春喜

八月的渭源縣,色彩斑斕,田野上湧動着金色的麥浪,微風帶着豐收的氣息吹向慶坪鎮慶坪村肖家坪社的庭院。

“在我們慶坪村肖家坪社,每走200米就有一家養牛的。”慶坪村村黨支部書記王義對每家每戶的情況摸得門清。

“前面就是馬佔清家。”在乾淨的水泥路拐彎處,粗狂的秦腔聲從一座乾淨院落傳出,馬佔清坐在樹蔭下的方桌邊,樂滋滋地喝着茶看着手機,享受難得的清閒。

馬佔清在牛圈喂飼料

每天清晨六點,馬佔清就推着飼料車進入50頭牛的牛圈,喂飼料、喂水、清理牛糞,要花費3個多小時。顧不上休息,又趕往地裏割草料。

“每天中午我能閒下來稍微休息一下。”馬佔清笑着說。

“老馬趕緊來卸飼料,我還要去臨洮。”說話間,送飼料的水師傅急急地喊他。

換上工作服,不到二十分鐘,一車飼料就運至庫房。59歲的馬佔清大氣不喘,很是硬朗。“兒子、兒媳、孫子都在新疆,我和老伴養牛,侍候老孃,這點活很輕鬆。”馬佔清說。

馬佔清18歲時就跟着同村的師父學木工手藝,23歲當匠人,給別人蓋房子。他眼明心細,有力氣,敢想敢幹,在大夥眼裏是個“攢勁”人。

2014年馬佔清“轉行”了。一次去臨洮縣走親戚,看到養牛活輕鬆、效益好,心思活泛的他便有了新想法。當年,他投入4萬多元,買了6頭牛犢。“剛開始養牛,沒經驗,養得不太好,一年下來賺了2萬多元。”馬佔清說。

穿上工作服,馬佔清不一會就將飼料運到庫房

鎮村幹部看到馬佔清的實幹,又是建檔立卡戶,便動員他貸了5萬元精準扶貧款。“瞌睡遇到枕頭了,想啥來啥。”馬佔清打趣地說,他自己又從信用社貸了10萬元,擴大養殖。

“經過多方打聽,育肥牛的價格好,一頭就要賣2.3萬多元,有銷路,有賺頭,我買了40多頭育肥牛。”馬佔清說。

得益於養牛的收入,2016年馬佔清一家脫貧了。此後,他養牛更加操心。“老馬現在是‘專家’,很多問題能處理,閒下來就在手機上學習養牛的方法。”慶坪鎮畜牧獸醫服務站工作人員牛海龍說。

2019年,馬佔清淨賺了20多萬元,是收益最好的一年。“肉牛養殖達標後,我們統一賣給康樂八丹屠宰場,過稱後錢就轉到手機了。”馬佔清說。

馬佔清家蓋的新房子

今年疫情期間,馬佔清花了10多萬元,蓋了一座新房子,過陣子準備裝潢一下,再添置些新式傢俱和家用電器。“小的時候常想能頓頓喫白麪飯,那就幸福了。如今我每年都要宰一兩頭牛自家喫,日子好太多了。”馬佔清說。

馬佔清已經有12年黨齡,是老黨員了。每次開黨員大會,大夥都要馬佔清講講他的“養牛經”。看到馬佔清養牛賺了錢,村民經常來請教,他也樂意教,帶動了不少人開始養起了牛。目前,慶坪村養牛的人家佔到全村的一半。

馬佔清搬運飼料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慶坪村通村道路全部硬化了,動力電全覆蓋了,家家拉上了自來水,村民生產生活更加方便了。“政策好,還得人勤勞,作爲包村幹部,在平時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夥都在想辦法脫貧、奔小康,這樣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慶坪鎮黨委副書記張東生說。

正如張東生感受到的,在走向小康路上,大夥都充滿動力。就像馬佔清一樣,如今一門心思在發展上。“啥時間能養到100頭牛,我就滿意了。”馬佔清說。

(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何春喜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