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煌

1894年,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做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他在信中指出: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出海口大东沟,清日两国舰队主力近30艘战舰相遇,北洋水师战舰12艘,联合舰队11艘,双方展开了大规模海战。最终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击败清国北洋水师取得胜利,日本取得制海权

恩格斯对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则力屈”,正是对冷兵器条件下攻守不对称状况的客观反映。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9世纪末,膛线、速射火炮和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攻防不对称性向攻易防难的方向逆转。

具体而言,在攻易防难的格局下,构建防御系统比构建具有同样效率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被损坏的镇远号,北洋水师的战舰之一,1894年,停靠在旅顺港进行维修

围绕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展开的军事博弈,实质上可视为消极防御战略与积极进攻战略的对抗。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来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相形之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

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封闭的状况,只能通过战争来打破,他指出:

“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

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加之“保船制敌”的消极心态,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在黄海海战中冲向敌舰的北洋海军“致远”舰(绘画作品)(资料图片)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恩格斯不仅敏锐洞察到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还深刻地揭示了其深层次原因。他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提出闭关自守的排外政策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密切关联。他指出:

“在这里(中国),同家庭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过时的农业体系,是通过严格排斥一切对抗成分而人为地维持下来的。”

1895年1月26日,日军进攻威海卫,清军多地炮台反击,但由于清军御敌胆怯,斗志低下,不敌日军攻势。日军反用缴获的清军炮台大炮轰击其他炮台。清军威海卫陆岸防线彻底崩溃。图为威海卫港西岸黄土崖炮台阵地的狼藉景象,2门21厘米口径克式大炮,在清军逃离时自爆破坏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经济体系固有的自闭性,必然导致国家军事战略的保守性。反过来说,执行保守的军事战略的最终结果,即是自然经济体系的覆灭。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恩格斯对甲午战争后果的预见中得以印证,他认为: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通商港口,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满族文化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