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3日,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東西車道的夾縫中的“隱蔽角落”,一棟僅約40多平方方的老宅意外走紅。有人將大橋上的縫隙戲稱爲“海珠之眼”,也有人將那棟夾在道路中間的房子稱爲“廣州最牛釘子戶”

  來 源丨綜合自南方+(記者 硃紅鮮 徐勉)、南方都市報、咩事(視頻:南都記者吳澤嘉 任磊斌 李冠祺)、羊城晚報

  

  很少有網紅地或者建築,像這棟房子一樣,不在路上,而在地下。

  8月3日,廣州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然而衝上熱搜的卻是——

  

  8月3日,廣州市環島路海珠湧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東西車道的夾縫中的“隱蔽角落”,一棟僅約40多平方米的老宅意外走紅。有人將大橋上的縫隙戲稱爲“海珠之眼”,也有人將那棟夾在道路中間的房子稱爲“廣州最牛釘子戶”。

  

  

  相比起車流還未徹底興旺的大橋,縫隙中的房子卻引來人羣的注目和圍觀。每天,人流從四面八方而來,爲了這場特別的“打卡”。

  

  

  

  

  對於這一景象,打卡者背後有着各異的心態,有的驚詫於這特別的景觀,有人則不吝自己的諷刺……

  
但所有看客都好奇屋主是否如傳聞一樣“那麼貪婪”?

  圍觀者擠滿“釘子戶”門前有人打卡有人指責

  
在海珠湧大橋南引橋中間位置,有一處凹位,往下看是一棟舊屋。

  由於房屋所處位置奇特,在8月3日通車當天,不少網友將房屋周圍的環境拍下,發到了網絡,並配文稱之爲“廣州最牛釘子戶”,短短几日,網文迅速發酵,引發了不少街坊前來圍觀,甚至一些外地遊客“慕名而來”,一座原本不起眼的舊房,變成了大家娛樂消遣的“打卡地”。

  

  
8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了現場,雖然下着雨,但專程過來“打卡”、圍觀的街坊並不少,他們一邊隔着花基和它合影,一邊議論紛紛:“到底爲什麼不搬走,住得下去嗎?”

  從橋上往下看,橋中的房屋是一棟使用已久且顯殘舊的磚混結構平房,目測不到50平方米,算上門前的空地,整個凹位面積約100平方米,南往北的橋下,還有一處橋洞,可直接到達舊屋的正門口。

  記者看到,雖然是白天,但舊屋房門緊閉,側面的窗戶也用雨傘圍蔽了起來,但通過門口晾曬的衣服,以及透過窗戶縫隙傳出來的燈光可以判斷,屋內有人居住。

  “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就是專門過來看一下。”記者注意到,和程女士一樣,到現場圍觀的人,大部分都是抱着獵奇的心態,拍完照就迅速離開,但也有人爲了前來“尋究真相”,跑到屋主的門前,嘗試敲門詢問。

  “爲什麼會有棟房子在這個位置?難道真的是‘釘子戶’?”

  “聽說拆遷時,10平方米的房子索要的拆遷補償是400萬,沒談攏。”

  “聽說1000多萬元都不搬,太貪心了!”

  有人猜測,有人指責,一時間,屋主門前的人羣中傳出各種聲音。然而面對門外的喧鬧,屋子裏一片靜謐。

  屋主稱“不是釘子戶”網傳內容不實

  “這個位置,很不安全。”圍觀羣中,除了獵奇和猜疑,也有人對屋主的處境表示擔憂。

  

  
圍觀的街坊何先生認爲,屋主的房屋所處位置不佳,比橋面低,存在水浸的隱患。或者如果橋面有車失控,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即使沒有事故發生,每天在頭頂經過的車流噪音,以及附近街坊目光,均會給屋內的住客帶來極大困擾。”

  “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面對連續幾天,不斷有陌生人前來打卡圍觀,屋主的鄰居十分不解,他告訴記者,從3號下午開始,就陸續有人“到訪”,有時候人羣的“喧鬧”持續到深夜。“前兩天他們(屋主)還出來爭辯幾句,現在都不敢出門了,一家5口人,還有小孩,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裏。”

  該鄰居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屋主的情況並非像網傳的“漫天要價”,只是在搬遷分房的時,屋主和徵拆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也就是分到新房後,屋主對房屋的地點和朝向不滿。”


  
下午6時,隨着天逐漸黑下來,圍觀的街坊越來越少。記者曾嘗試着與房屋內的人進行溝通,但對方表示不願被打擾,最終記者只能隔着房門,與屋內的人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我們不是釘子戶,網上傳的都是假的,他們根本不瞭解實情,不知道他們爲什麼要跑來我家指責我……”房間裏回話的是一名女性,情緒顯得十分激動,她稱家人曾和項目徵拆方,就房屋拆遷賠償安置問題進行過談判,但在新房房源和房子所處地點等細節上沒有和徵拆方達成意見一致,纔沒有搬離。

  “因爲前期沒有談攏,後面也沒有人再找我們談,現在卻把我們當釘子戶。”回話中,該名女士的人語氣顯得十分委屈,多次強調不願多說。“你們要來看,我也管不了,我不想房子變成所謂的‘網紅打卡點’,只希望不要來影響我家人的正常生活。”

  對於房屋未拆遷的具體緣由,記者聯繫了轄區所在的革新社區居委會、龍鳳街道辦以及海珠區政府,截至發稿均未作出回應。


  專家:有損城市公共利益“讓步”是社會文明進步體現

  橋下老屋靜悄悄,但在網絡上,關於橋眼內的“釘子戶”,網友卻爭得火熱。

  不少網友直指屋主“自私”,認爲留在馬路中央的屋子有礙觀瞻,影響了整條道路的規劃建設,甚至有人認爲,應該想辦法將屋主遷出,“按大家賠償標準,原本一條橋的直路,多美觀,最後被迫無奈搞成這樣。”

  然而,批評之外,則有人對於施工方的選擇表示認同,“不強拆,是社會管理部門進步的體現,值得表揚!”“辦法總比困難多,你不走我就自己架着走,挺好的。”……


  因屋繞道,並非廣州歷史首次。早在2015年1月,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樓房兩三戶拒絕接受搬遷賠償,堅守成爲“釘子戶”。這棟8層高樓房屹立在立交橋的包圍圈中,形成“圈中樓”,當年火速爆紅,成爲圍觀“景點”。

  5年後,廣州海珠湧大橋同樣出現類似情況,房子“直插”大橋路中央,繞過“釘子戶”而建。

  對於城市中出現的“橋中樓”的奇觀,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爲,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確實對城市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橋樑繞道建設,影響城市景觀。此外,對通行該橋的車主而言,消耗的油費也是長年累月增加。

  “然而,從宏觀角度而言,表明中國法治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胡剛認爲,政府和老百姓在法治框架下是平等的。當拆遷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矛盾,雙方可協商,在無法協商的情況下不強拆,建設的橋可以繞道。

  面對當下這個矛盾,胡剛建議,“釘子戶”提出的賠償要求要適可而止,實事求是,需要根據地價進行評估,提出合理要求。而政府方,應該做更多細緻工作,多方案比較風險,“測算繞道建設的橋花了多少錢?比賠償貴了還是便宜?可以做一個平衡。”

  網友熱議

  不少網友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自己對此的看法:

  

  

  

  

  @lycnice: 寬容社會應有的風景,獨特風景。

  @相愛相殺的盧小比和陳大比: 挺好,好過強拆。

  @寶怡008: 挺爲那一家人擔心的,多吵多髒啊、還不安全。

  @幸福angelxuan: 下暴雨的時候這裏會不會淹了。

  @HuiT313: 這麼個坑,存在交通安全隱患,住的安心嗎?

  @liu上善弱水: 交通要道,車流量大,去打卡?

  @和加0: 還是不要打擾人家吧!

  @CC超愛你: 人家有不拆的權利,都不知道事情原委。不要發表過激言論。

  本期編輯 陳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