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军中无女,士兵有生理需求怎么办?勾践支一高招用了千年

文/观心通史

在古代征兵时,一般都是先挑选年轻健壮的青年入伍,这部分青年身强体壮,打起仗来比较勇猛。如果战争中士兵消耗太大,青年肯定供应不上,也只能放宽征兵条件,召集一些年龄稍微大点的男人,但是基本不会征女兵的。

古代打仗没有现在那么先进,基本都是靠冷兵器作战,这时候体能显得尤为重要,女兵在身体素质上要比男人差很多,所以用女兵打仗会大大降低战斗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军营中男兵多,这些男兵正值精力旺盛的时期,如果有少数女人进入军营,很容易引起骚乱。

所以,在古代军营中几乎没有女人存在。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男兵,个个都精力旺盛,青春年少的,打仗又是个痛苦而漫长的活儿,这些男兵如果有了生理需求该怎么办呢?虽然听起来很荒唐,打仗还需要解决什么生理需求啊?过了今天还不一定有明天。

正是因为可能没有明天,所以这些男兵在心理和精神上会更加压抑,如果不正确引导,这些欲望就有可能像洪水猛兽一样难以控制,做出一些非常极端的事情。比如攻下一座城之后,很多士兵会冲进城里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掠夺,迫害女人。

再者,古代打仗没有先进的武器,多半是依靠强大的兵力打近战取胜,所以稳定军心尤为重要。如果士兵们出现了生理上的需求,领导者不去解决,就很容易引起士兵哗变。昏庸的君王当然不会管这么多,可是英明的君王早就想到这一点了,并且想出了各种高招。

越王勾践想了一招,执行下去后效果非常好,以至于被后人继续用了一千年,明朝时期才废除这个办法。勾践究竟想的什么办法呢?据《越绝书》记载,句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

意思是,勾践讨伐吴国前,为了鼓舞士气,并让士兵们专心打仗,挑选了一些寡妇送到军营中,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些做法上不了台面,所以史书记载的也比较隐晦,只说这个办法叫“卒妻”,就是士兵的妻子,至于哪个士兵的妻子,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勾践的办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后人就在军中沿用了下去,到汉武帝时期,还专门制定了“卒妻制”。据《汉武帝外传》记载,至汉武始置卒妻,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汉武帝将这个办法运用到了极致,不但将它制度化,还向全军推广使用。

汉武帝比勾践规定得更细,勾践只粗略的选择了寡妇,而汉武帝则制定了相应的选择标准,选择对象包括俘虏、重罪犯和死罪犯的妻女。一旦成为重罪犯或死罪犯,不但你要受刑,妻女也要跟着遭殃,她们被送进军营,为士兵服务。

即便是再好的制度,也会有人出来反对,这个反对的人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李陵。李陵反对“卒妻制”的代价比较大,他在出征匈奴时,第一次便打了胜仗。因为他不喜欢带着女眷行军,索性把她们全部杀了,结果后面接连打败仗,士气全无。

唐朝也沿用了这个制度,唐朝一向是个充满浪漫的朝代,它将骨子里的浪漫也表现在了“卒妻制”上。唐代诗人岑参为“卒妻”写了一首诗——《玉门关盖将军歌》,诗中写道: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看完岑参描写的打仗,你不免会觉得,这哪里是打仗啊,分明是享受春宵时刻啊!

元朝时,在选择对象上又增大了范围,加上了“贱民”这一项。所谓的贱民实际就是些弱势百姓,她们手中无权,只能服从上层的安排,是非常痛苦的。幸好到了明朝时,朱元璋觉得这个制度容易使百姓积怨,不利于统治,便废除了。从此,一些社会底层的女性不再担心自己会落入火坑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