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縣楊集鎮胡崗村,是法聖張釋之的家鄉。近年來,該村以張釋之法治精神爲引領,努力打造法治文化和德孝文化,馬路邊、院牆外、村史館、黨羣服務處到處洋溢着法治、德孝文化氣息,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羣衆的思想觀念和意識,逐步形成了讓一讓、喫虧是福的寬容心態。十多年來,該村未向上移交一起矛盾糾紛,無發生一起上訪案事件,連續多年被南陽市、方城縣授予“社會綜合治理先進村”、“衛生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胡崗村轄4個自然村,281餘戶1276人(其中回族人口653人),是一個回、漢結合的聚集村。過去,由於羣衆觀念不同,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就斤斤計較,時常發生矛盾糾紛,影響了羣衆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也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村採取營造法治文化氛圍提升羣衆素質、整治居住環境改變生活條件、打造村史館弘揚鄉風文明等方法,使胡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張釋之法治精神爲依託,全面營造法治文化氛圍。該村在馬路邊、院牆外、村史館、黨羣服務處製作了大量的法制漫畫、好人榜、德孝文化、法律常識版面等,讓這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時刻陪伴在羣衆身邊,一來二去,羣衆的思想觀念和意識慢慢發生了變化,遇到問題不再鑽牛角尖了,都學會了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矛盾了,羣衆之間一旦產生了糾紛,身邊的法治、德孝宣傳版面發揮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糾紛雙方當事人很快就得到了和解。

整治居住環境,增強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該村多方爭取資金200餘萬元,修建主幹道7550米、排間道724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23盞,更換供水增壓罐1座,戶戶用上了自來水;設立垃圾集中堆放點8處,配備鐵皮垃圾鬥6個,安放垃圾桶70餘個,採取村收集、鎮轉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配備保潔員對道路、河溝、坑塘等重點部位進行日常保潔;實施“廁所革命”,全面推進水衝式廁所建設,建成了30噸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大大改善了全村的人居環境狀況;建成彩色透水文化廣場,完善了戲臺、籃球場、體育器材等設施;建成仿古式休閒長廊和遊園,成爲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打造村史館,引領新時代鄉風文明。該村改造了一處廢舊農家院落,建成了胡崗村“村史館”,裏邊張貼、擺放着該村歷史名人法聖張釋之、抗日英雄金宇棟等先進事蹟和相關物件,讓羣衆銘記歷史,深刻感受鄉村變化。選樹了大公無私、心存鄉里的村民李蘭增,悌孝合一、恭謹大愛的石成方等“胡崗好人”,號召全體村民向他們學習。在“村史館”周邊,建成2000餘平方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風文明、二十四孝圖、法律法規等內容的法治文化牆,用身邊人說身邊事,用身邊事育身邊人。每年評選“好媳婦”“好公婆”“十佳孝子”“最美鄉賢”等先進典型。

今天,當你再次走進胡崗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道路寬敞平坦,一幢幢農房美觀整齊,一面面牆壁法制圖文,一畦畦花草奼紫嫣紅開,法治創建使這個法聖張釋之故里分外妖嬈。

相關文章